拜访诊所医生,应该聊什么?
照理说,拜访医生那是医药代表被严格训练的课程,大致该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准备,该讲什么内容,该达到什么成果,那也都是有标准程序的。二三甲的医院医生因为门诊量大,处方量大,所以基本上都是被医药代表捧在手上怕摔了、抱在怀里怕碰了的角儿。
加之,二三甲医院的医生最少也是个医学本科毕业,能做到科室主任的大致都已经从实习医打拼了20年才到今天的位置,所以医生大致上是知识分子,有雅好,当然也如凡人般爱挣钱、有欲望,所以医药代表拜访医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一开头拜访基本上都是要吃闭门羹或者被甩坏脸子的,但如果医药代表持之以恒、方法得当,那么攻下医生也只是个时间问题。用我的话就是:知识越多,防备越多,拜访医生的过程就是解决医生心结和防备的过程。
如果把二三甲医院医生换成诊所医生,我们平常所说的医药代表拜访那些个标准程式还有用吗?还有我们有必要把成本高昂的医药代表用在诊所渠道吗?
我不建议把经过标准训练的医药代表用到诊所渠道,为什么呢?因为两者的调调是不一样的。医药代表是专门为医院医生准备的,医院医生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病症,所以急需要大量的学术支撑、案例支持,而且医院医生都是专科方向的。
可以这样说,面向医院医生的医药代表跟诊所医生聊天,是无法好好的深入,这里有两个原因:
1)诊所医生都是全科方向的,且只能看一些常见病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必须转到医院。所以诊所医生知识庞杂,看人识人的眼力劲儿可能很好,但学术上所精通的方向不多。你跟他谈专科,谈医理,他可能不知所措。
2)目前活跃的大部分诊所医生,其原始学历可能偏低,且很多都是半路出家学医的,其医学和药学基础偏弱。所以大家谈深了都是泪。
说句最简单的话就是:我们要用贴近诊所医生的语言去谈学术。那很简单的延续就是:拜访诊所医生,我们应该既学术又不学术。
什么叫学术又不学术呢?我列了3个小标准:
1)在学术上必须有点造诣;
2)在语言表达上要因人而异;
3)对服务业运营要有些个人观点。
学术上有点造诣。有两层意思:一医学知识应该没问题;二产品本身应该熟透。
在语言表达上要因人而异。不同的人表述同一件事情都要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性格强势的医生要顺着说,性格温和的医生要深入说,性格开朗的医生要共鸣说。
对服务业运营要有些个人观点。从我目前的N多次观察来看,诊所医生的运营能力要远远大于诊疗能力。诊疗能力强,诊所医生能小康生活;但运营能力强,诊所医生可以年入百万纯收入的。
下面,我才开始谈“拜访诊所医生,应该跟诊所医生聊什么?”。
第一条:销售的自我定位很重要。
聊什么,最关键的是销售把自己定位成什么,那么你在诊所医生心目的映射就是什么。
比如,你以专业的医药代表形象出现,那么诊所医生未来可能在学术进展、病症诊疗方面跟你聊很多。
比如,你以市侩的经济代表形象出现,那么诊所医生并不吝于在你面前要条件、要金钱。
比如,你以温和的销售代表形象出现,那么诊所医生会考验你,同时以考验的结果来分别对待你。
所以,聊之前,你就要确定聊的主题是什么。
第二条:要学会心理学,且会应用。
拜访,包括聊什么、做什么、成什么。
生意好的诊所,肯定人多,而且从早到晚人就是多,诊所医生如果是个省钱的角色,那么肯定忙得转头晕向的,所以去拜访这样的诊所医生,应该:见缝插针讲述关键点,然后在拜访时间内去帮助医生干点事情;真正的事情还是要晚上9点以后去拜访深谈。
生意好的诊所且管理好,那么诊所医生应该不是那么好打交道,那么拜访此类诊所医生的时候,要寻找共鸣点,最好极短的时间内打到他的痛点,然后就好打交道了。
不管是遇到爱钱的诊所医生、重名分的诊所医生、重学术的诊所医生,应该满足他的最大化心理需求,力求达成心理共识,这样循序才能渐进。
第三条:要聊出点新意出来。
聊天,就是要有深度,要有新鲜感,要有多样感,这样聊天才能生动有趣。即使是光盯着钱,那么也要在谈钱的话题上转出花花来,这样大家都好找到默契的结合点。
聊出新意来,那真的是要考验销售的观察力,内容力,表达力。没有观察,就没有新角度;没有内容,就没有生动性;没有表达,就没有顺心意。
以上内容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