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预防“泄泻”的中医药膳建议

宁波市江东区中医院

        时值夏末秋初,各类瓜果蔬菜,肥美海鲜纷纷上市,但大家一饱口福的同时,也需要警惕因季节更替,或饮食不当引起的胃肠道疾病,例如泄泻病。


HOME


中医谈泄泻


       中医病名中的“泄泻”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的一种临床特征病证。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又称“飧泄”、“濡泄”等,可见于西医学中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当这些疾病出现泄泻的表现时,都可以“泄泻”论治。


       中医说“泄泻”成因一方面与外界邪气有关,其中“湿邪”是导致“泄泻”重要因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 “湿胜则濡泻”。脾主运化,素来喜燥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脾,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杂下而发生泄泻。同时“泄泻”与饮食密切相关,饮食不节,过量停滞胃肠;饮食不当,贪食肥甘生冷;饮食不洁,误食腐馊变质食物,都可引起“泄泻”发生。另一方面,人体内在原因也会发生“泄泻”。例如中医讲身体中气的运行畅通与否与肝密切相关,情绪不调则肝气不舒,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发为泄泻;或是个体脾胃功能虚弱,纳入的饮食水谷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混浊糟粕,发为泄泻;或是因久病、年老等出现肾阳不足,引起脾的温煦功能失常,发为泄泻。

预防泄泻饮食保健

          泄泻为病与平日的摄食起居有密切相关,在选择药物治疗的同时,日常起居上也同样需要注意:避寒远湿,勿贪凉,慎饮食,这里介绍几款前人记载的药粥,供大家日常饮食保健作参考:

1.薏米粥

方源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原料:薏苡仁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①选择粒大、饱满、色白、完整的上等薏苡仁,置于锅中,放适量水烧开,再用小火熬煮。②待薏苡仁烂熟后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利水渗湿,清肺除热,健脾止泻

方解:薏苡仁夏长秋成,味甘色白,又称米仁、薏米,具有利湿健脾的功效。《本草纲目》曰:“薏苡仁阳明要也,能健脾益胃……能胜水除湿,故泄利水肿用之。”长期服用能健脾益胃,除湿祛病。

    适用:①脾虚泄泻,食欲不振。②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③各种水肿,如下肢浮肿等。④慢性胃肠病等。⑤健康人保健服用。

    注意:①孕妇不宜服用,以免引起先兆流产。②脾阴不足的便秘患者不宜服食。

2.鸡头粥

方源

《饮膳正要》元·忽思慧


    原料:芡实50克,粳米50克

    制作:先煮芡实,熟后研如泥,再与粳米同煮做成粥。

    功效:补肾,健脾,止泻,涩精,明目。

    方解:芡实,又名鸡头实,性平,味甘,《饮膳正要》记载:“鸡头粥,治精气不足,强志明耳目,鸡头实三合煮熟,研如泥,与粳米一合,煮粥食之。”芡实平补脾肾,药力和缓,与米煮粥须多用、常用方能见效。

    适用:①脾虚腹泻,久泄不愈。②肾虚腰酸无力,梦遗滑精。③年老者夜尿频多或小便失禁等。

    注意:大便干燥者不宜服用。

3.乌梅粥

方源

《圣济总录》宋·赵佶


    原料:乌梅15克,粳米60克,冰糖适量

    制作:①将乌梅入锅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去渣。②药汁中纳粳米、冰糖,煮成稀粥即可。

功效:敛肺涩肠,生津止渴。

方解:乌梅味酸、性温,煮粥应选用个大、柔润、肉厚、核小、外皮乌黑、不破裂露核、味极酸者为佳。《圣济总录》中记载:“治便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每服二钱,米饮服下。”乌梅与米煮粥作为简单易行的一种保健方法。据现代研究证明,乌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适用:①久泻久痢,食欲不振,如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②久咳不止,干咳少痰。③胃热之口渴、烦躁。

    注意:①急性泻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禁食。②胃酸过多者不宜。③因乌梅味酸,多食损齿,故牙齿有损者慎用。


*参考:何赛萍,《中医药膳学》

以爱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仁心

百丈东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微信号 :nbsjdqzyy

有趣、有用、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