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体检和普通体检有何区别? 一篇文章带你认清
随着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癌症成为了普通市民的“心头大患”,各大医院应时推出的“防癌体检”也迅速走俏,可面对社会上花样繁多、价格参差不齐的防癌项目究竟该如何选择?才能避免过度诊断带来的假阳性等问题。
专家表示,选择防癌体检项目时,首先应该评估个人患一种肿瘤风险因子的高低,在结合个体化肿瘤项目筛查,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编制,并不是项目多、花费多就好,此外不少人对于防癌体检还存在不少误区,值得重视。
误区一:体检就是癌症筛查
依然有不少人认为,单位或组织的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就是防癌体检,可以把癌症、肿瘤筛查出来,对此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原常务副院长廖振尔教授曾表示,健康体检的主要目的是受检者对体内的主要肝、胆、肾、心脑血管的功能进行检查和评估,以发现常见疾病和慢性代谢性疾病。
而防癌体检则是更专业、更个性化的体检方式,主要目的是早期发现肿瘤,判断受检者患肿瘤的高危因素,从而预防肿瘤的发生,筛查的方法、技术手段都有所差别。
误区二:胸部X光拍片就能查出
在对肺病病变的筛查上,很多体检机构选择的是做X线和胸透,专家表示,X线和胸透虽然价格便宜,但几乎发现不了早期的肺癌病变。
目前对于肺癌的检查,国际上公认为应该采访胸部低剂量螺旋CT,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更早更容易发现肺部小于1厘米的小肿块,而且由于是低剂量,辐射比较少。
误区三:妇科检查正常=无妇科肿瘤
普通的妇检只是看你是否有生殖系统疾病,但这并不能说明你没有妇科肿瘤。以B超为例,B超是妇科检查的常见项目,常包括在妇科体检套餐中,不少人认为B超检查没有问题,就等于没有妇科肿瘤,但实际上子宫B超只能了解子宫内膜的厚度、宫腔内有无异常等,是无法看到宫颈细胞的变化,因此可能忽视的癌前病变。
对于妇科肿瘤,一般宫颈癌上建议提倡做液基细胞学检查(TCT)以及HPV病毒检测。
误区四:没有症状就不需检查胃肠镜
我们都知道,胃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的最好方式,但是普通体检中并不包含,除了价格因素外,胃肠镜带来的不适感也是需要患者拒绝采用的主要原因,当然,更多人不愿做胃肠镜,是因为感觉自己身体没毛病。
对此,专家表示,有数据统计,多数消化道肿瘤早期可无任何症状表现,超过6成的患者等到有症状来就诊时已到中晚期,甚至失去手术的资格,因此,对于消化道高危人群以及超过40岁的人群,一定要做一次胃肠镜检查,排查消化道肿瘤。
误区五:肿瘤标志物正常=无瘤
很多市民在选择做防癌体检时,指明要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看到标志物正常就认为万事大吉,标志物升高则认为患上了肿瘤,对此专家表示,这两种做法都不正确。
不可否认,一些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升高,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及早发现癌症,但是目前没有100%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可能,因此一定要结合其他辅助诊断指标进行判断,不要掉以轻心。
误区六:PET-CT能查出所有癌
PET-CT近年来成为防癌体检中的“新宠儿”,不少人为了及早发现癌症,会下血本去做一次,认为能够一次性查出所有癌症,对此,专家表示,绝不靠谱。
据了解,PET-CT的检查原理是利用癌细胞对糖的需求量来判断是否有肿瘤,因此,在检查时,医生会给受检者注射有放射性的氟代脱氧(FDG),在通过影像学,看FDG在身体哪里聚集的多,表明哪里有癌细胞聚集。
这种方法的确能早期发现病灶,但是对于那些不聚集FDG的癌细胞则束手无策,此外这的放射性药物具有辐射性,单纯地依靠PET-CT来诊断癌症是不合理的,建议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进行综合性诊断,这样才能使错误结果降到最低。
常见的防癌体检项目要注意:
1、痰液细胞学检查:涂片找脱落的肺癌细胞。
2、胸部低剂量CT:发现早期肺癌。
3、盆腔检查:建议我国成年女性每年做一次盆腔彩超及妇科检查。
4、乙状结肠镜检查:40岁后每年查次大便,做粪便潜血试验,每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5、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建议21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一年一次的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不能少。TCT液基薄层细胞检查+HPV病毒检测,如果两项结果均显示正常,3—5年内可以不用再查,
6、50岁以上的男性每年应进行1-2次PSA检测和指检。
7、乳腺检查:30岁起一年一次临床检查,包括专家对乳房和腋窝淋巴进行触检、超声检查;钼靶检查一般建议35岁-40岁以上的女性再做。
(来源: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