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
拼音名:Wú Zhū Yú
别名: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 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采收加工:栽后3年,早熟品种7月上旬,晚熟品种8月上旬,待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未分离时采收,在露水未干前采摘整串果穗,切勿摘断果枝,晒干,用手揉搓,使果柄脱落,扬净。如遇雨天,用微火抗干。
性状:果实类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绿黄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有花萼及果柄,被有黄色茸毛。质硬而脆。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以饱满、色绿、香气浓郁者为佳。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胃,脾,大肠,肾经。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痛,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
1.用于肝胃虚证所致诸痛。本品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之效,如用于脘腹冷痛,泛酸,可配干姜、木香等同用;用于中焦虚寒,肝气夹痰饮上逆所致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可配人参生姜同用,方如《金匮要略》之吴茱萸汤;
用于寒疝腹痛,多配木香、川楝子、小茴香等同用,如《医方集解》之导气汤;
用于妇女冲任虚寒,气滞血瘀,少腹冷痛,或痛经,又常配艾叶、当归、香附、川芎等同用。
2.用于呕吐吞酸,无论虚寒实热所致者均可应用。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呕吐涎沫,吞酸等症,可配炮姜为未服;若肝郁化火,肝胃不和所致胁肋胀痛,呕学 吐吞酸,口苦,可与黄连相须为用,以清肝泻火,降逆止 呕,方如左金丸。
3.用于寒湿泄泻,痢疾。本品可燥湿止泻,常配干 姜、白术等同用。若泄泻日久不止,脾肾虚寒,可配补 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以温肾暖脾止泻,方如四神 丸。
本品亦可用于湿热泻痢腹痛,多与黄连、白芍等同 用,方如戊己丸;用于寒湿脚气,可与苏叶、木瓜、槟榔 等同用。
4.用于口舌生疮,高血压。本品可引火归元,多用 本品研末醋调敷两足心处。
此外,本品还可治湿疹及神经性皮炎,可研末调膏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 - 5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本品有小毒,不宜多服久服,否则易产 生咽喉干燥,目昏等不良反应。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 慎服。生品多外用,内服多用黄连汁炒或盐炒后使用。
中毒:吴茱萸有小毒,有毒成分为挥发油。 大量吴茱萸对中枢有兴奋作用。有报道服用20克即 可产生中毒。中毒后,约3~6小时发病,表现为咽喉 干燥难忍,强烈腹痛,腹泻,视力发生障碍,错觉,毛发 脱落等。
吴茱萸外用
1.治疗高血压病每晚临睡前将1包(18g)吴茱萸粉调以白醋,成浓稠酱状,分敷两侧足心穴(涌泉穴稍后方),外覆盖塑料薄膜,绷带固定12小时。每日用药1包,14日为1个疗程,血压正常后改每星期敷药1~2次。
2.治疗口腔炎将吴茱萸粉6克,加适量的醋调成糊状,置于清洁布上,敷于两脚涌泉穴及周围,24小时后取下即可。
3.治疗婴幼儿腹泻取吴茱萸20g研细,加米醋适量调成糊状,敷在脐周,覆盖穴位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下脘、天枢(双)、气海穴,24小时取下。
4.治疗喉喘鸣将吴茱萸粉末用凉开水调成稠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每次1~2g,每晚1次,次日清晨取下。6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