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新:医者父母心

孝感卫生计生

张爱新:医者父母心

  医者父母心,儿科医生尤其如此。儿科被称为“哑”科,它考验医生多问多观察,搜集一点一点的病情信息,对病人细致入微地观察,捕捉一点一点的病情变化。临床上,儿科医生比其他医生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今年45岁的张爱新,现任应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从医22年的她,是许多病儿眼里的“医生妈妈”,并于2016年获评湖北省“好医生”。

踏实认真,朴实无华是她一贯的工作作风

  自1995年7月从咸宁医学院毕业后,她一直在应城市妇幼保健院小儿科临床一线工作。刚分到妇幼保健院来,当时病床少,住院条件差,医疗水平有限,她的同学工作环境大多比她好,但她选择了留在妇幼,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县域当前的医疗现状。她知道自己只有像一个宝葫芦,多吸收大家的精华,才能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多次到省人民医院及同济进修,通过进修学习和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努力钻研理论知识,掌握科学的诊治方法,同时了解许多儿科的最新动态,使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素质得到更新和提高。进修回来后,她积极开展新业务,学以致用,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给同事。2001年她担任儿科主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学科带头人,一边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一边带动大家开展科室新业务。因为新生儿年龄小,救治新生儿工作压力大,工作劳累,收入低,很多医生都不愿意从事新生儿工作,2006年她主动向院领导提出到同济医院专修新生儿,回来后组织成立新生儿病区并担任起新生儿科主任,承担“急、难、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还承担起带教年轻医生学习的任务,自费订阅《中华实用儿科学》、《中国新生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等多种儿科杂志,不断充实武装自己。组织科室疑难病历讨论,总结经验。立足医院实际和临床教学相结合,多次主动联系武汉教授来院授课,讲究方法,在加强理论书本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年轻医生的医德教育和急救演练能力培训,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她们。在她和科室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新生儿科被多次评为医院先进科室,2017年新生儿科被评为孝感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细心周到,无微不至是她赢得患者家属认可的法宝

  都说“宁看十大人,不看一小孩”,小儿科是“哑”科,这就考验医生多问多观察,通过对家属的有关询问,搜集一点一点的病情信息;对病儿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一点一点的病情变化。在工作中儿科医师比其他医师要更细心,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有一次,她正值夜班,一个焦急的母亲抱着一个生后十来天宝宝来到值班室,陪同而来的有孩子的父亲、爷爷、奶奶等,通过询问情况,孩子母亲说一天来孩子总是哭闹不安,怎么也哄不好,量体温也不发热,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好来求助医生。张爱新通过仔细体检:孩子肚子不胀,皮肤完好无破损。她通过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掰开患儿紧握的小指,发现患儿右手小指紧紧缠绕上衣服线头,已红肿变紫色,再不松解可能会导致坏死。因为正值冬季,天气寒冷,包裹过严,而孩子小手常常紧握,孩子家长没有注意到,导致孩子受到创伤。如果当时没有做到细致入微的检查,估计很难发现问题。

  每一位医生不仅需要具备强硬的医学素质,更要有无微不至的爱心。她总是千方百计地让百姓花最少的钱治好病。记得有一次,科室收了一个生后10天高度腹胀伴黄疸患儿,她通过询问家属病情,了解到患儿时有吐奶,大便排出量少。她通过仔细体检及肛诊发现患儿肛门非常狭窄,家属来自农村,经济非常困难,不愿意到武汉行手术治疗。家属又不愿意转院,怎么办?她当时冒着压力和风险在止血钳下用小手指给病人予扩肛处理,后来患儿大便顺利排出,腹胀减轻、黄疸消退。当时因及时处理,使患儿得以转危为安,既解决病人疾苦,又减少病人手术费用。

  她用心的工作得到患者和家属的认可和尊重。今年春节除夕,考虑到同事们都是外地,为了让同事们回家过年,张爱新选择值除夕班,那天她突然收到一条特殊的短信,署名是陈珊之女:一个9个月大的孩子。短信是她母亲代她发的。看到这个熟悉的名字,她仍记忆犹新:2016年5月20号晚上,手术室打来急促的电话,一位孕35周母亲因“妊娠合并高血压,重度子痫前期”需马上行剖腹产,让她去准备抢救。患儿当时出生时体重1.75KG ,因出生时新生儿窒息,经过手术室复苏抢救后,需立即转入新生儿特护病房治疗。入院当天,患儿反应很差,面色青紫、呼吸困难、呻吟,经清理呼吸道吸出大量黄色粘液,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改善循环,抗感染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患儿病情还是改善不明显。看着暖箱里这个瘦小的生命,她想尽了各种治疗办法,随着时间一天天推移,患儿皮肤渐转红润,精神一天天增强,从鼻饲开奶到自己吸吮,经过十余天治疗后患儿顺利出院。

情系万家,医者仁心是她以人民为中心服务患儿的写照

  作为一名医师,她能以为患者服务为己任,在思想感情上努力贴近广大患者,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记得2016年端午节那天,她接到自己80岁母亲病倒的消息,正准备回去看望一下母亲,刚好科室前两天收治的一位34周、体重1.8KG “胎膜早破”早产出生患儿,当天频繁出现呼吸暂停,她心急如焚,她放弃了回家看望生病母亲念头,立即给患儿做了详细的检查,上了呼吸机辅助支持呼吸,一直守在患儿暖箱边,直到患儿呼吸平稳,耐心的和家属沟通交流,细致的为她们分析病情,安抚家属焦急心情,缓解家长的精神压力。只要抢救危重病人,她都必须现场指导,记得2017年3月18日凌晨2点,科室值班医生打来电话:有位生后2天患儿突然出现消化道出血,虽然在电话里可以指导治疗,但她还是来到科室亲自指导。作为一名女性,深夜步行到医院,还是有点害怕,但张爱新心里想到的只是该怎么处理病人,完全没意识到半夜的不安全。这种随叫随到的情况,她记不清楚有多少次了。

  作为省改善医疗服务行为的示范个人,她总是时时为病人考虑,想病人所想,对那些家庭贫寒的普通百姓,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她一旦遇上了,都会积极的帮扶。记得去年年底,有位年迈的奶奶送来位发热的患儿,奶奶是郎君人,不识字,因为家庭贫穷,孩子出生时父亲在外打工未回,没有帮孩子购买农村合作医疗。那时购买农村合作医疗已接近尾声,张爱新留下患儿的信息,通过自己在郎君财政所工作的同学自己掏钱帮患儿购买农村合作医疗,帮病人报销了医疗费。她处处为病人就医提供方便与帮助,解决病人实际困难。新生儿患儿大多来自农村,有时患儿需要检查,家属因为路程远或农忙未及时赶到,为了不耽误患儿病情,在征得家属同意下她常常自己亲自带着病人检查,不知“吃”了多少次射线。

恪守医德,以院为家是她做人行医追随的灵魂高位

  人们常说:医者,先做人,后行医。她在行医生涯中,始终把医德看做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应有的灵魂。作为一名医生,医德在医疗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医生之间的差别,除专业技能之外,还有一个根本之处就是医德医风,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也影响着医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经验能否正常发挥。2009年,科室收住了位珍贵儿(试管婴儿),其母亲多年未育,患儿出院那天,患儿奶奶怀着感激的心情悄悄地塞给她口袋一个红包,她知道后立即给患儿交了住院费。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患儿父母买来礼物,说什么也要让收下。瞅着她们那真诚纯朴的样子,她深有感触地对她们说:“为病人治病是我们的职责,做好了是应该的,如果因此而收病人的礼物我心里会不安的,那样的话我也就无法去管理好科室工作了”。多年来,她从不“吃、拿、卡、要”,在工作中凡事身体力行,一马当先,有一点她是清楚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恪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关键时刻,要经得起考验。

  她的时间、精力大部花在工作上,很少逛街,更不提打牌。除了回家吃饭、睡觉就是在科室。作为新生儿科学科领头人,她心系患儿,视患儿为己出,无论寒冬酷暑,无论风雨天与节假日,她都惦记着她的那些宝宝,坚持每天早晚到科室查房,看看患儿尿了没,摸摸身上有没有汗湿,室温行不行。张爱新身体不好,一连做过3次腹部手术。2015年11月14日,她因巨大子宫肌瘤刚做完腹部手术,术后第4天,科室请来孝感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杨主任来查房,想到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她不顾身上引流管还没拔,从产科病床上爬起来蹒跚的来到科室,绑好腹带,换上工作服,一直站到查房完毕。因为疼痛和体虚,她面色苍白,衣服已汗湿。那次手术本来领导批了一个月的假,想到科室病人多,医生少,她只休息了2周就来上班。她平时犯有偏头痛,但还和大家一起倒夜班,她说我不倒班,大家更辛苦。有一次救护车要接诊一个病人,因为患儿病情重,张爱新选择亲自接诊,刚好那天她偏头痛发了,在车上一路吐,吐完后赶紧擦干嘴巴和冷汗,马上来护理和处理患儿,车上的病人家属看到她那难受的样子都感觉到不好意思。她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风采。

  时光荏苒,岁月更跌。22年她历经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但做好人、做好医生的这种信念,栉风沐雨,却历久弥坚;治病救人这种情愫,世事变迁,却纯朴依然。20多年来,她不知抢救了多少危重患儿,在平凡的岗位上,以真诚、朴实、严谨、稳重的作风赢得了患儿家属的普遍信赖和同行们的一致赞扬。虽然辛劳,但她无怨无悔。

来源:孝感市卫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