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机器人最大的优势不是技术,而是全球医生累计完成的400万例手术
近日,在复星医药和动脉网主办的“中国智能互联健康创新峰会”上,复星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高级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刘雨表示,虽然近日有其他的手术机器人进入或者即将进入市场,但是“达芬奇”机器人已经叱咤风云10多年,它的优势已经不仅仅在于技术,更在于医生多年完成的“达芬奇”手术数量,以及操作“达芬奇”机器人的医生规模。
据冬季绿色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医用机器人市场规模在32亿美元,北美是目前最大的市场,但是随着亚洲政府卫生投入的增加,医疗体制的调整以及微创手术意识的增强,未来市场重心会转向亚洲。
另外,随着新一代设备、系统和仪器的发布,预计2021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美元。
手术机器人技术发展到现在,出现了很多种细分。比如前一段时间报出的空军军医大口腔医院和北航研发的世界首台自主式种植牙手术机器人、内窥镜外科手术机器人,矫形外科(脊柱,创伤,关节)机器人,神经(耳鼻)外科机器人等等。
FDA规定,手术必须由医生来操作
这些机器人都属于半自动机器人,用部分自动控制加上医生手动操作来实现手术,与第一代简单的机械臂相比实现了去抖、远程控制等功能。“达芬奇”机器人研发的初衷就是想为太空的宇航员服务,通过远程操控机器臂来为宇航员服务。
但是要想让机器人像自动驾驶车一样,不需要医生,实现自动的切割和缝合暂时是实现不了,这里面除了有技术方面的原因,更大的因素的是安全因素,伦理问题以及各国政府的政策规定。
FDA有明确的规定,手术必须由医生来操作。所以这里澄清一个事情,我们平时所说的医疗机器人准确来讲是医疗辅助机器人。绝不是机器自己做手术,而是由医生在计算机辅助下通过操控机械臂控制手术器械来做手术,所以医生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手术机器人手术效果的好坏。
2017年中国地区的手术总量继续快速增长
手术机器人属于甲类大型医疗设备,医院购置使用必须通过政府审批。截止到2017年3月31号,“达芬奇”机器人全世界的装机量是4000台,到现在10月底应该是4200多台。其中美国有3000台左右,亚洲大概有550台,而这550台里面日本占了近260台。
目前,“达芬奇”完成的手术量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这样的增量并不是来自于全球手术总量的增加,而是一部分常规手术转向了机器人手术,这充分说明“达芬奇”机器人有它吸引人之处。
下图是中国地区“达芬奇”机器人的手术量。2010年全年的手术量是615台,到了2016年手术量达到1.8万台,而2017年仅上半年就已经有1.2万台的手术量。现在每周的手术量是600多台,已经达到2010年全年的水平。
另外,中国的单机手术利用率是世界第一,是世界平均利用率2倍。目前中国单机一年手术量平均是384台,美国是140多台。截至目前,“达芬奇”机器人已经在中国完成了6万多例手术。
作为“达芬奇”机器人的中国代理方,刘雨与“达芬奇”机器人打了十年的交道,他认为“达芬奇”机器人的技术固然是行业领先的,但是这些技术并非无法突破。目前,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在有研究手术机器人,美敦力、谷歌等巨头也在研发,这些国家和公司都拥有强大的技术、资金、专家和患者,但是为什么现在没有出现一个与达芬奇同等级的产品?这里面有很多因素。
第一,“达芬奇”有先发优势,“达芬奇”进入市场较早,拥有很多专利,而且这些技术都是符合医生使用习惯的,其他公司在研发的时候,为了避免侵犯专利只能避开这些设计。
比如为了实现放大的功能,我们双手拿着东西靠近眼睛就像看报纸一样把图像放大,其他公司为了规避这个技术,会选择将身体往前移动虽然实现了同样的效果,但是不符合人的行为习惯。
第二,“达芬奇”机器人进入市场多年,很多操作“达芬奇”机器人的医生已经做了大量的机器人手术,他们多数习惯于使用这样的系统,想要改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曾经有一个公司想邀请一些专家体验自己的产品以后为他们做背书。虽然专家认可它的机器人,但是他们习惯了“达芬奇”的操作,所以也不想改了。今年,机器人生产厂家以及复星医药和长海医院一起建立了一个“达芬奇”国际培训中心,一年可以培训100名主刀医生,这些医生是未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量增加的保障。
“达芬奇”并不是天下无敌,在人工智能时代,各个机器人研究公司要想超越达芬奇,首先要做的不是模仿,而是另辟蹊径。比如说做单病种的手术机器人,现在天智航的 “天玑”骨科机器人已经进入市场,技术也达到是世界领先水平。美敦力和强生公司也在积极研发手术机器人,相信市场上会出现更多的手术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