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重庆石柱:黄连治“穷病” 苦药也变甜

中药产业

依托“苦黄连”推动脱贫攻坚,把“苦黄连”变成“甜产业”。黄连在整村脱贫中唱起主角。种植大户起势后,带动帮扶村民共同致富。这是重庆市石柱县正在上演的精彩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都说黄连苦,但我们种上它,心里却很甜。”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金溪组一处山上,正在烘炕黄连的杨朝武喜滋滋地说,“现在种黄连已经成为我们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这次我可以炕干黄连250千克,可收入3万多元,想起来心头就跟开花似的。”


在石柱县,像杨朝武这样靠种黄连脱贫致富的农民比比皆是。初冬时节,涉足石柱县的山间田野,随处都能看到黄连的身影,感受到黄连种植的盎然生机。近年来,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石柱县结合实际,依托自身优势,全面加快黄连产业发展,使其成了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脱贫攻坚:精选黄连产业



石柱地处重庆东部,长江南岸,是主城与渝东北、渝东南的接合部,是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以及革命老区县为一体的特殊县份。海拔1600余米的石柱县,长期困守的武陵山区,山高坡陡的特殊地理环境,使这个美丽的县份积贫积弱。


“作为国家扶贫重点县,加快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是硬任务,抓产业扶贫成为我们脱贫攻坚的关键手段。”石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石柱虽然贫困,但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冷凉、日照少、无霜期短,具有黄连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而且,作为著名的“中国黄连之乡”,石柱县人工栽培黄连始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700多年,出产的黄连自古以来便是朝廷贡品。


长期以来,石柱黄连没有在资源优势上很好地加以开发利用,一直是以粗、笨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没有形成连片规模,生产技术相对滞后,处于粗放式发展状态,连农吃尽了黄连的“苦头”。自实施脱贫攻坚战以来,石柱县精准选择扶贫产业,将黄连作为重要的扶贫产业来抓,并专门成立“振兴黄连产业领导小组”,培育精准扶贫“造血项目”,为“建卡贫困户”量身定做扶贫计划。


立足精准扶贫,该县针对过去黄连经营主体对贫困户带动作用弱、贫困户增收渠道窄等问题,选择了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土地流转等产业扶贫模式,把黄连产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有机地融合起来,如采取“经营主体+生产基地+贫困户”模式,推动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融入生产加工链条各环节,从产业发展中获取更多收益。


例如,当地黄连种植专业合作社广泛吸纳联系村组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方式入股,在黄连种植项目上实行“五统一分三满意”的模式实施精准扶贫,即:统一配送种子、统一配送肥料、统一配送农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护价回收,年底按交易量分红,最终达到群众满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的扶贫效果。


目前,石柱县常年在地黄连5万余亩,年均栽培和收获黄连1.2万亩,产量3000吨以上,黄连种植业成为该县高山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成为根治当地“穷病”的“良药”,让吃尽“苦头”的群众尝到了“甜头”。


     整村脱贫:苦黄连唱主角



“到过我们村的人都在知道,我们这里是沟壑纵横、山峦起伏。由于海拔高,基础条件差,发展后劲不足,长期处于贫困境地,‘穷帽子’像是长在了脑袋上,扯都扯不掉。”石柱县沙子镇龙源村村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据介绍,作为沙子镇贫困村之一的龙源村,其传统产业是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但山高坡陡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些农作物的收成有限,经济效益欠佳。为改变群众的种养习惯,提高种植经济效益,自从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驻村扶贫工作队和镇村干部积极探索帮扶工作新路子,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经济,引导村民科学种植黄连、大黄等药材,走产业化经营道路。


“我们不是凭空想象出黄连这个产业,盲目让村民种植黄连。事实上,种植黄连是龙源村墩子组和黄家坪组村民的传统产业项目,只是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尽管村民们吃苦耐劳,把汗水都摔成了八瓣,却因为技术落后,呈现出广种薄收的现象,似乎种黄连并没有带来什么好处,使村民们逐渐丧失了信心。”驻村扶贫工作队负责人说,为了提振村民的信心,工作队通过邀请专家实地进行指导后,村民优化品种并进行科学种植,黄连长势大有好转,村民的种连积极性高涨。


该村谭孟飞、谭地保、谭地明和向大兰曾经是出了名的贫困户,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扶持下,积极发展黄连种植产业,户均黄连在地面积达到5亩以上,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一举摘掉了“穷困帽”。2016年,龙源村黄连种植面积达2400余亩,产业项目覆盖全村82个贫困户285人,全村人均收入达7400元,成功实现整村脱贫。


     共同致富:大户带动帮扶



在石柱县六塘乡黄腊村,提到黄连种植大户马德兴,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称赞:他是个能人,也是个好人,不仅自己靠种黄连摘掉了“穷帽子”,还带动我们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穷日子过起来很艰难,‘贫帽子’戴在头上很难受,自己出门都抬不起头。我想过好日子,我们全家都想过好日子,所以得想办法搞好家庭经济。”马德兴说,为了让他们家早日脱贫,黄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为他量身打造脱贫项目,鼓励他发展黄连产业,而且要做大规模。


有村里的支持帮扶,马德兴信心十足,把脱贫的主战场选在了村里的广阳坪,因为这里海拔1000余米,山高林密,土地肥沃,历来是种植黄连的好地方。马德兴在广阳平流转了200亩山林,大力发展黄连产业。今年,他种了25亩黄连,目前黄连在地面积35亩,在村里属于典型的种植大户。


“2015年,看到黄连市场价格行情好转,我把以前种植的好几亩成熟的黄连全部加工,卖了2万多元,顺利脱贫摘了帽。到今年10月上旬,我已加工干黄连500多千克,正在加工的干黄连还有1000多千克。”马德兴乐滋滋地说,这两年他种的黄连总收入有30多万元,全家人不只是脱了贫,还过上了富日子。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马德兴没有只管自家脱贫致富,而是希望带动村里的贫困户和低保户一起过上好日子。用黄腊村一位村干部的话说,马德兴在种连致富的路上,始终不忘带动本村本组年纪较大,无劳力和无技术的低保户和贫困户一起携手共谱“致富曲”。他请村里的低保户和贫困户到自己的黄连种植基地务工,冬天每天工资80元,夏天90元,还供一日三餐,主要从事栽黄连秧、除草、上肥等日常管理工作。


依托“苦黄连”推动脱贫攻坚,把“苦黄连”变成“甜产业”,这是石柱县正在上演的精彩。                                                                (何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