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喜欢吃鱼的注意了,四种方式吃鱼会掏空你!
俗话说“畜肉不如禽肉,禽肉不如鱼肉”。吃鱼比吃肉好,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又更好吸收。科学研究显示,经常吃鱼的确可以助人长寿。很多营养师都鼓励大家吃鱼,建议用鱼代替红肉。但食不得法,也会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惹上致命重疾。今天,大家一起分享下吃鱼的养生秘籍吧!
营养师推荐三种深海鱼
在各种鱼类中,最受推崇的当属深海鱼。《荷兰健康膳食指南》建议,每周吃鱼的频率不能少于两次,其中特别提到,至少一次为高脂鱼。这里的高脂鱼就是特指在深海鱼,主要是三文鱼、鲱鱼、沙丁鱼和青鱼等,但不包括鳕鱼、海鲈鱼和金枪鱼等低脂鱼。高脂鱼的维生素D含量比一般鱼多5倍,欧米伽-3脂肪酸的含量更是惊人地高出20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提倡多吃鱼虾,建议每天吃50-100克,尤其推荐吃深海鱼。与淡水鱼相比,海鱼是补充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选择。
沙丁鱼
每100g沙丁鱼中含有约2.3gΩ-3脂肪酸,而且重金属汞的含量极低,推荐食用,尤其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女性来说,是非常好的蛋白质及不饱和脂肪酸来源。美国注册营养师April Verdi说:“沙丁鱼还是维生素D和钙离子的良好来源,所以它对骨骼健康也有好处。”
烹饪沙丁鱼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红烧、油煎、清蒸、做成茄汁味儿,在烹饪时,不要放太多油和盐。如果购买了沙丁鱼罐头,无论是水浸、番茄还是油浸,都要阅读营养标签。一般来讲,罐头食品的盐量都比较高,所以要在其他菜肴里减盐。
鲱鱼
注册营养师Anna Taylor:“鲱鱼中的Ω-3脂肪酸比我们熟知的三文鱼和吞拿鱼要高。”每100g鲱鱼能提供约1.8gΩ-3脂肪酸,鲱鱼比吞拿鱼、鲭鱼、剑鱼、大比目鱼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汞含量低。烹饪方法可以选择油煎和用烤箱烤制。
三文鱼
三文鱼是一个统称,细分下来有挪威三文鱼、阿拉斯加三文鱼、红三文鱼等等,不论是哪种三文鱼,汞含量都比较低,Ω-3脂肪酸含量在0.8-1.5g/100g之间。三文鱼可以用少油煎,来源明确的三文鱼也可以生食。
营养师们推荐的鱼有两个共同点:
第一,富含Ω-3脂肪酸。Ω-3脂肪酸是人体的必需脂肪酸,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只能通过食物摄取。有研究表明,这类脂肪酸能够辅助降血压、降血胆固醇及血脂,对心血管健康有帮助,还有抗炎的功效。并不是所有鱼都含有丰富的Ω-3脂肪酸,比如大家常吃的鲢鱼中含量就很低。
第二,重金属汞的含量低。汞是一种重金属,在海水等水域中,细菌和浮游生物会将汞转化为甲基汞,甲基汞对人体有毒性,会损害人的大脑、肾脏、心血管系统。如果孕妇摄入过多的汞,会对宝宝的大脑发育有伤害。
警惕三种会有危害的鱼
吞拿鱼
吞拿鱼中Ω-3脂肪酸的含量很高,但是它同时也含有较高的金属汞,吃多了很有可能导致汞金属中毒,不推荐。罐装吞拿鱼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很少有公司去测试吞拿鱼原料的汞含量,所以风险依旧是存在的。我们常吃的含有吞拿鱼的食物有吞拿鱼意面、三明治、寿司。
鲶鱼
鲶鱼的养殖环境可能会不理想,它们可能生长在含有有毒化学物质和抗生素的污染水域。所以,如果选择鲶鱼的话,最好选择在规范的农场或鱼塘养殖的鲶鱼。
海鳗鱼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超过5万人因雪卡毒素中毒。中毒表现为口腔麻木、恶心、呕吐、腹痛、水样便腹泻,以及知觉麻痹或运动麻痹。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雪卡毒素是珊瑚礁周围的一类海藻含有的毒素。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野生海鱼,也叫珊瑚鱼,有可能摄入这种毒素。这种有毒藻类先是被小鱼吃下,然后大鱼又吃小鱼,通过食物链一层一层传递,导致毒素积聚在大鱼体内。鱼体越大,雪卡毒素含量越高。这种毒素主要蓄积在鱼头、鱼内脏、生殖器官里面,以内脏含毒量最高。无论是冷冻,还是高温加热,还是胃酸,均不能破坏雪卡毒素的毒性。
海鳗鱼都含有雪卡毒素,超过2公斤以上这种深海大鱼会有雪卡毒素风险。常见容易含雪卡毒素的鱼类有:石斑鱼、梭鱼、黑鲈和真鲷等,建议平时不要购买这种野生海鱼。
从海产市场买回珊瑚鱼等深海鱼类,最好先养15天左右,待毒素减少以后再食用,可以降低中毒风险。如果曾经发生过雪卡毒素中毒,未来3-6个月内都要避免吃海鱼。
四种方式吃鱼会短命
不可否认,鱼的确是很好的健康食品,但食鱼有道,才能对你的健康真正有益。下面四种方式吃鱼会短命,千万要规避!
活杀现吃残留毒素危害身体
一般人都认为吃鱼越新鲜越好,因此喜欢活杀现吃,认为这样才能保证鱼的鲜美和营养。但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无论是人工饲养的鱼类或野生的鱼类,体内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质。活杀现吃,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往往来不及完全排除,鱼身上的寄生虫和细菌也没有完全死亡,这些残留毒素很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此外,活杀现吃的鱼蛋白没有完全分解,营养成分不充分,口感也并非最好。
建议:购买活鱼回家后可以用清水养上一两天再杀,已经杀死的鱼则最好用清水浸泡一小时左右,以尽量挥发鱼身上的剩余毒素,降低有毒物质对身体的危害。而烹饪最好在鱼死亡数小时后进行,因为放置一段时间后,鱼肉的结缔组织开始逐渐软化,肉品也变得味美鲜香,此时烹饪,味道最好。
生吃鱼片易得“肝吸虫病”
很多人都喜欢生鱼片的鲜嫩美味,殊不知生吃鱼片对肝脏很不利,极易感染肝吸虫病,甚至诱发肝癌。
肝吸虫病是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寄生虫病,人通过吃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和淡水螺类被感染的几率极高,目前我国仅在广东省就有数以百万计的肝吸虫患者,其中不少人正是因为生吃鱼虾而染病。其临床症状以疲乏、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肝肿大、头晕等较为常见,严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变腹水,甚至死亡。
不少人以为生鱼片用酱料和醋拌过,就能杀死其中的肝吸虫,可以放心食用,但事实上一般的调味品,如酱油、醋、芥末、酒精等都很难杀死它们,就算把鱼片投入90℃热水中,煮的时间不足也不能将之杀死。因此生鱼片还是少吃为妙。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肝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刚开始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有些人甚至十几年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等到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建议长期嗜吃生鱼片的人最好到医院检查,确诊是否感染。
擅吃鱼胆解毒不成反中毒
鱼胆是一味中药,中医常用它来治疗目赤胆痛、喉痹、恶疮等症。民间也因此流传吃鱼胆可以清热解毒、明目止咳的说法,所以尽管鱼胆味苦,总有人跃跃欲试。擅吃鱼胆极其危险,极易引发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专家指出,鱼的胆汁中含有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等具有极强毒性的毒素,这些毒素既耐热,又不会被酒精所破坏,因而无论将鱼胆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发生中毒。
鱼胆中毒发病快,病情险恶,病死率高。中毒较轻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肝大、黄疸、肝区压痛、少尿或无尿、肾区叩痛等症状,如果抢救不及时,可造成肝肾功能衰竭直至死亡。而患者中毒程度一般与鱼胆的胆汁多少有关,因此吞食较大鱼的胆更易发生中毒。提醒,个人千万不能擅吃鱼胆,有食用要求的患者应在中医指导下合理摄入。
空腹吃鱼可能导致“痛风”
很多人为了减肥只吃菜不吃饭,空腹吃鱼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这却很可能导致痛风发作。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组织损伤的疾病。而绝大多数鱼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摄入含嘌呤的鱼肉,却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分解,人体酸碱平衡就会失调,容易诱发痛风或加重痛风病患者的病情。
建议:个人在吃鱼肉前可先吃一些含碳水化合物的低脂食品,如杂粮粥、荞麦粉、芋头等垫底,用餐中间也可食用一些含淀粉的菜肴,如蒸甘薯、甜玉米、马铃薯等,以此平衡体内酸碱度,减轻嘌呤的危害,起到保护身体健康的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作品、图片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