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顺告诉您:高血压防控策略要符合国人实际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3日,《2017AHA/ACC高血压指南》在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上发布。《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130/80毫米汞柱,取代以前140/90毫米汞柱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这是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14年来首次重新定义高血压。诊断标准缘何下调?新标准是否也适用于中国人群?
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王文教授认为,由于参与《指南》制定学术组织的变化,近年来,美国高血压防控指标忽左忽右,变化较大。如《2014美国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JNC8)》偏保守,放宽了糖尿病与老年人等高危人群的血压控制目标及启动治疗临界值,对于≥60岁的患者,JNC8推荐的目标值为150/90毫米汞柱。此次发布的《指南》降低高血压诊断指标,又显得过于激进。如该《指南》提出,一般健康状况良好的年龄≥65岁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收缩压<130毫米汞柱。
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教授说,本次发布的《指南》显然受到了SPRINT研究结论的巨大影响。无论在一般人群的降压策略、还是在糖尿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血压管理方面,显得“不够冷静”,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或一项荟萃分析就可以使风向突变。
据了解,2015年发布的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持开展的SPRINT研究,共纳入9300余例≥50岁且伴有至少一项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以论证强化降压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大获益。研究结果显示,与140毫米汞柱相比,收缩压靶目标设定为120毫米汞柱可降低高心血管风险不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因强化降压组获益明显,研究提前终止。但这一研究结果因为纳入人群局限、强化降压亦有弊端等问题也在业内引起持续讨论。
根据《指南》,血压130/80毫米汞柱为1期高血压,这将增加约14%的高血压诊断人数,但《指南》建议这部分人群改善生活方式而非药物治疗,只有伴有心梗、脑梗或具有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才需服药。通过降低高血压的诊断数值,《指南》建议早期干预以防止血压进一步升高和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强调使用经过验证的设备进行家庭血压监测的重要性,从而识别“隐匿性高血压”。
郭艺芳认为,该《指南》反映出的对高血压控制更加积极的态度值得借鉴,此次《指南》调整体现了对于高血压危害性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借鉴这种积极态度,将高血压的防线前移,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社会各群体对管理血压必要性的认识,无益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血压的防治水平。
“无论美国或欧洲《指南》有多大的影响力、权威性,中国《指南》应成为我国临床实践的唯一依据。”郭艺芳说。王文也指出,中国不必盲目跟从美国《指南》更新高血压标准,如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国《指南》采取渐进式降压目标,更为温和。对于65岁~79岁高血压患者,第一阶段降压目标是150/90毫米汞柱以下,患者耐受情况良好再逐步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
王文介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组织专家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第四次修订,预计在明年推出。新版《指南》将在2010年版基础上进行修订,将以我国近年来高血压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为依据,并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目前,我国没有新的证据来推翻既往诊断标准,因此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预计不会下调,仍将保持140/90毫米汞柱的现行标准。
王文同时提到,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治的突出问题是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压防控的当务之急是提高三率,而不是更大人群的强化降压。
(以上图文来自网络)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