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告诫年轻人不要老熬夜!来看中医提倡的健康睡眠

高州市中医院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的200余名学员座谈,提到自己年轻时熬夜导致身体差,告诫“年轻人不要老熬夜”。这句被网友直呼“暖心”的话,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年轻人不要老熬夜”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达数千万。


注重阴阳养生的中国古人,对睡眠也十分讲究,一般在“人定之时”进入梦乡,相当于现代的21点至23点。此外,现代医学中提倡的侧卧睡眠质量最高,中国古人也早已用“侧龙卧虎仰瘫尸”来形象概括。


古人“因时而睡” 


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已总结出了一套“睡觉原理”。《黄帝内经•素问篇》,可以说是古人睡觉的“指导性文件”,细谈了睡法和睡觉的重要性。其中的《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上床睡觉的时间并非一成不变的,要因时而睡:春夏两季,应“夜卧早起”,秋季则要“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


1972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有医书《十问》,就披露了时人对睡觉的认识:“一昔不卧,百日不复。”战国时名医文挚曾建议齐威王,应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能长生,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说明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十分重视睡眠。


“人定而眠”与苏东坡“赖床”


今天的人们,作息制度早已从每天的细致安排,到法定节假日、年假的提前盘算。而中国古人,则尊崇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具体几点上床睡觉?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一句说明,“人定”之时人们基本都睡下了。




“人定”又是什么时间?古人将一天的24小时,划分为十二个单位: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配之以十二地支,对应时间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人定之时,就是亥时,相当于现代21点至23点。因此人定又称“定昏”、“夤夜”,意思是夜已深,应停止活动安歇睡觉了。


古人还强调过晚睡的危害。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中称“夜读书不可过子时”,指晚上读书不能超过23点至凌晨1点。他认为,读书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熬夜读书将严重透支健康。




对于起床时间,古人则崇尚“早起”,认为“五更”(即5点之前)起床最益健康。宋代文人李廌在《师友谈记》中,曾记下大文豪苏东坡对睡觉的一番高论,题为“东坡言寝寐得三昧”。苏东坡睡觉有个怪癖,哪怕床有一点不稳,他都睡不着。躺到床上正式开始睡觉时,他“瞑目听息,不可少有蠕动”,以“务在定心胜之”。


苏东坡还从不睡懒觉,每天“五更初起”。但他起来后并不是立即读书活动,而是梳头洗脸一番,穿戴整齐后,再找一张干净的榻闭眼躺一会儿,称作“假寐”。这样的“假寐”,即今人所说的赖床或“再眯一会儿”。苏东坡乐于假寐,并深得其妙,称“数刻之味,其美无涯;通夕之味,殆非可比”。


孔子不爱仰卧 “卧如弓”睡眠最佳


人类睡觉的姿势主要有仰卧、俯卧、侧卧三种,这三种姿势哪种好?中国古人对睡觉时的睡姿也很在意,并用七个字进行了总结:“侧龙卧虎仰瘫尸”。最爱“讲理”的宋代人也总结过睡觉的理论,如南宋理学家蔡元定曾推出22字《睡诀》:“睡侧而屈,觉正而伸,勿想杂念。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


蔡元定所说“睡侧而屈”,即古人提倡的“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中的“卧如弓”。中国人忌讳“仰卧”,甚至称这种姿势为“挺尸”,或许是受儒家圣人孔子的影响。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寝不尸,居不客”,意思是睡觉不要像死尸那样躺着,居家时不要像做客那样拘束。


为什么“卧如弓”睡得最香?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道:“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道家经典《道藏•混元经》持有类似的观点:“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


至于侧卧的方向,古人认为,侧卧以向右为佳,乃至称其为“吉祥睡”。这种“吉祥睡”已为现代医学证明是科学、合理的。因为从生理解剖位置来看,这种睡姿心脏向右,肝脏位于右胁部,胃肠的开口也在右侧,可减轻心脏压力。清代曹廷栋认为“吉祥睡”尤其适合老年人,他在《老老恒言》“安寝”条写道:“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宜舒脾气。”


古代养生家还对睡觉时头的朝向做过研究,认为北方属水,阴中之阴位,主冬主寒,因此睡觉不宜头朝北。这一观点也是受到孔子影响,因为《孔子家语•问礼》中有“生者南向,死者北首”的说法。但这一说法包含着迷信成分,过于玄乎。现代有科学家认为,南北向与地球磁场方向一致,更适宜睡眠。因此不能迷信一切,自我感觉舒适为宜。


【来源:搜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