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鑫药业® 鱼儿为什么频频发病?

晋鑫药业

晋  鑫  药  业


专注绿色水产|我们一直在努力



 

水产养殖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哪怕是在野生状态下抗病力很强的品种,在因长期生活在人工养殖环境下而变得非常容易患病而恼人。其实,看似很复杂,实际又很简单。



现在鱼病越来越多,而且每年都有新增病害,主要原因为:

1、集约化模式的改变;

2、池塘的老化;

3、鱼种的退化;

4、病原体的抗药性;

5、乱用和滥用药物。


而诱发鱼类发病甚至致死的五大因素为:

1、环境因素;

2、生物因素;

3、内在因素;

4、人为因素;

5、综合因素。


鱼类抗病力的强弱主要是由其遗传因子决定的,但最终它发病与否却是由它的周边环境来确定的。环境对鱼类的各种刺激,即为环境胁迫因子。在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鱼类受到的胁迫常常由非离子氨、溶解氧、酸碱度、水温、和亚硝酸盐等五种环境因子而造成。



、氨氮:


一般来说,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的氨氮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鱼类蛋白质新陈代谢的产物;

二是水体中有机物经细菌分解的产物;

三是水体中所施的氮肥。


水体中的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非离子氨和铵离子。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是由PH值和水温直接调节,当PH值和水温升高时,非离子氨所占的比例将增大。

例如:PH值从7升到8时,非离子氨将增加7倍,非离子氨对鱼类有很强的毒性。当浓度达到0.02毫克/升时就会引起鱼类慢性应激。达到0.05毫克/升时会引起鱼类急性应激。而达到0.4毫克/升时鱼类已经开始死亡。

这是因为非离子氨有相当高的脂溶性,能穿透细胞膜毒害细胞,最终可损害鳃、肝等组织。 



二、溶解氧:


水中的溶解氧不仅是鱼类赖以呼吸生存的条件,而且对调节水环境中众多物质的氧化分解起着主导的作用。鱼类健康生长需要的溶解氧水平在5毫克/升以上,鱼种的需要量还要高些。


水中溶氧量高,可以抑制和减轻非离子氨等物质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溶氧过低则引起鱼类浮头甚至死亡,同时也增强了氨的毒性。


由于养殖密度过高以及配合饲料的大量使用,低溶氧已经成为水产养殖环境中严重的胁迫因子,它大大降低了鱼类的生产性能,即使采用各种增氧设施,这种胁迫也始终存在。


 




三、PH(酸碱度):


由于溶氧不足,养殖水体中过多的有机质的氧化过程受到抑制,残饵、有机肥料、鱼的粪便等会逐渐积累,结果就产生和积存了各种有机酸类,从而使PH值逐渐降低。


鱼体内的PH值一般在7.4—7.8之间,水体的PH值过低,会造成鱼类鳃的气体交换和血氧运输障碍,体内渗透压调节机制失调、血酸离子调节机制丧失以及血液酸碱平衡紊乱。


四、水温

由于鱼类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水温而变化,因此,水温是鱼类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环境因子,当温度长时间接近鱼类所能忍受的极限以及水温的变动幅度过大,都会对鱼体造成胁迫。

在养殖水体中这种胁迫作用对鱼类造成的影响因涉及溶氧和氨氮等的变化而变得非常复杂。


    

五、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主要由于水体氨循环受阻而产生的。氨在正常循环中产生硝酸盐。(氧气不足时)产生亚硝酸盐。可以证明,当水体氨氮长期偏高、溶解氧偏低时,易产生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对鱼类的毒性较强,亚硝酸盐主要通过鱼的呼吸作用由鳃进入血液,破坏血红蛋白,将鱼体血液中正常的亚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即使池塘中有再丰富的氧气,鱼类也会由于缺氧死亡。其主要症状是鱼鳃盖、鳍条腹部发红,食欲减退,解剖可发现肝脏呈褐色.特别是在河南、河北、陕西等地精养的鲤鱼池塘,易发生鲤鱼急性鳃坏死,死亡率高达90%.

    


晋鑫药业®强力推荐


文章来源:中国水产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