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罚单给医药人带来了哪些启示?
作者/Agnes
不想当厨师的医药工作者,不是好的化学家。联系微信:ye20477
最近几天,网上的几张处罚通知书,让原本处于改革大浪中的医药人们,更加惴惴不安。
质疑、纠结、迷茫、徘徊。
我们来对比一下两者:
图片整理@易药人
一个是最早进入国内的跨国药企,因为报销了医生的“打车费”,被认定为在药品购销中暗中给予利益,被罚87万;
BMS的行为对于大多数药企来说已经算非常“合规”了,然而,当局仍然要加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另一个是国内最早的一批CSO之一,经证实以会议赞助、聚餐、礼品等形式向相关科室输送利益以达到产品推广的目的,被罚1160万。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药企推广和科室之间产生利益的交集,无论这个交集有多小,都会脱离合规这个范围。
无论当局的这些动作是抓一两个外企及CSO巨头来“杀鸡儆猴”,还是真正下决心惩治医药行业里的不公平竞争,都是在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传统的那一套以“全方位服务好”为主的销售模式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那么,我们又是如何落到这个这个怪圈里呢?
小编曾看到赵铤老师在《大失灵!我们为什么不会卖药了》中提到了一个观点:
其实,从媒体上第一次提出“看病难”开始,医药行业就和政策开始博弈,而这一仗,已经打了快二十年。
国家为了降费,从药品招标开始,到政府采取招标价码,到省级招标模式,再到取消定价......直至发展到最后的两票制+营改增。
而为了应对,我们行业人祭出单独定价、独家剂型、高中标高回扣,终于,我们练就了一身以带金为主的销售体系,而正是这些手段,让我们迎来了医药行业发展最快的黄金十年。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些年,为了减轻患者用药负担,政府用控费这根弹簧来打压我们医药行业。
每一次新政策的落地,我们便越发地感到难受,但每次我们都能用各种方法把政策给打压过去,于是,这根弹簧越压越紧,越压越紧。
终于,到了弹性势能的零界点,我们被政策给压回来了,即使不愿意,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是我们输了。
可是,我们行业人扪心自问,从提出控费的第一天起,我们是否真正地为顺应降低药价做出过一丝努力?
我们始终在想,如何合规地去营销,去实现利润最大化,我们是否曾真正从产品的角度去思考过?
本轮行业变革已经到了零界点,还想再浑水中摸鱼或是期待“法不责众”最终面临的只会是网上一张张更多的罚单。
过了这么多年,医药产品是时候回归到他自身的属性了,回归到无人为干涉的市场化竞争当中,“产品力”是竞争的唯一关键。
最后,还是借用赵铤老师的观点来共勉:
“当下,这套行业赖以生存的金钟罩、铁布衫的命门,正在被政府一一扣住,就要破了。
我说这是一次宝贵的打破,因为这次打破以后,我们才到了开始学习怎么样卖药的时候。
卖了十几年,我们终于开始懂得思考,该如何卖药了。”
来源:思齐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