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专栏】高血压十问,你想知道的,基本都在这儿了
最近,元和小编办公室热线电话特别多,很多用户对于防治心血管病,尤其是高血压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因此,小编搜集了权威媒体的报道和医学专业机构的资料,为您送上这份实用易懂的“高血压十问”,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血压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尽管我国是一个高血压大国,然而高血压在我国却存在着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的“三低”现象
问题一
吃降血压药会上瘾吗?
解答:降血压药通常不能擅自停药,但这不代表它有成瘾性。
很多人认为降压药有依赖性,这是不正确的。降压药属于非成瘾性药物,临床上,针对一些因工作紧张、身体劳累或情绪激动而导致的血压升高,也会采用服药治疗,并可依据情况随时停药。
问题二
血压高就用药,血压正常就停药?
解答:不规律的用药会导致血压总是处于上下波动之中。
已经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不能随意停药。高血压是慢性病,大多数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来控制血压。研究表明,停药后极易造成血压反弹,血压波动幅度过大会增加心梗、脑梗等并发症发生几率。所以,降压药的作用不仅是降血压,还可维持血压平稳,避免更多脏器伤害。
问题三
老人要少用药吗?
解答:高血压有统一诊断标准,对老人也不例外。
不少人误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随之增高是一种生理现象;认为年龄越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相应地越高。这一错误认识在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有些高血压也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高于这个标准都应该治疗。尤其是,他们还认为是药三分毒,老人家与其吃药不如保持高血压状态。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
问题四
降压药副作用很大?
解答:和高血压的危害性相比,降压药的副作用微乎其微。
已经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血压需要长期用药物控制,就不能随意停药了,停药后血压会重新升高,所以高血压患者需要按时吃药来控制血压。虽然药物都有副作用,但和高血压的危害相比,降压药的副作用微乎其微,不能因噎废食。
问题五
有最新的药品或者“祖传秘方”能根治高血压吗?
解答:目前,全球都不存在这样的灵丹妙药。
目前造成高血压的因素还未被明确,而90%以上的高血压属于原发性的,目前只知道钠摄入过多、肥胖、遗传以及精神压力大等等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目前发病机制都不能明确,更无法谈“治愈”,所以不要相信所谓的根治高血压的药品。
问题六
听说谁吃了某种降压药效果好,自己可以去用这个配方吗?
解答:每个人的高血压发病机制不一样。
其实每个人的高血压发病机制不一样,体质以及严重程度都不一样,而不同的降压药的针对情况也不一样,对其他病人适用的药不一定对你也适用。所以,应该去正规医院找相应的医生检查,针对具体病情,以及是否有心脑肾等器官受到损伤等等,医生会开不同的处方药。并且有些类型的降压药可能会对血糖血脂代谢方面有影响,对一些本身有这方面障碍的病人就不适合。还有一些降压药会对身体产生其他的适应症,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配药,而不是听说谁吃了什么有效果就盲目跟风。
问题七
可以凭感觉用药吗?
解答:不要等到出现症状再用药而错过最佳时机。
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仅轻度升血压如果不加以控制或者控制不佳,会损伤全身各处的大小血管,导致心脑血管病变、肾功能异常等健康问题。
一旦等出现各种症状再进行控制,可能已经对健康造成了损害,错过了控制高血压的最佳时机。
问题八
降压要迅速吗?
解答:一般来说,降压要缓慢、平稳和适度。
一般情况下,血压是缓慢升高的,所以降压过程也要平稳,除了高血压急症,不可快速大幅度降压,以免引起脑灌注不足等意外情况发生。一般来说,降压的原则是缓慢、平稳、持久和适度。
问题九
血压高点也没事?
解答:尽量把血压降得低一点,受益会较大。
有些高血压病人吃药以后往往满足于血压值的降低效果,但未达到目标值。高血压指南提出的降压目标值是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这里“以下”两字十分重要,因为目标值没有具体的下限。
我们理解理想血压值应该为110/75mmHg。如果把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譬如139/89mmHg水平,那只是一个勉强及格水平的上限目标值,应该尽量把血压降得低一点,受益会较大。
问题十
降压全靠降压药吗?
解答: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还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部分人认为,得了高血压病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律地服药准好;而对吸烟、饮酒、饮食口味重等不良习惯不加以控制,这也是一种误区。
正确的做法是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少盐,适当参加文体活动,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肥胖者应减轻体重等。高血压患者应该比健康人更重视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生活有规律等。
「元和健康助手」让我们一起平稳降压,走进健康新世界!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公众号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