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冬季取暖,谨防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一氧化碳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为家庭,包括使用煤炉、炭火等取暖设备的居室,安置燃气、煤气热水器的卫生间或淋浴房,使用燃气、煤气灶具的厨房等。此外,使用小型油、汽发电机的车库、地下室以及密闭的空调汽车内也是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危场所。
高发季节为冬春季,高峰月份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与我国北方燃煤取暖季节一致。
临床表现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与机体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有关,根据中毒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型。
1
轻度中毒
中毒时间短,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10%-20%,主要以脑缺氧为主的临床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甚至出现短暂昏厥,原有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迅速脱离中毒环境,呼吸新鲜空气后,症状可迅速消失,一般无后遗症状。
2
中度中毒
中毒时间较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30%-40%,在轻度中毒症状的基础上,还出现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面色潮红、多汗、脉搏加速、神志不清、走路不稳、意识模糊、困倦乏力、判断力下降、出现幻觉、浅昏迷、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迟钝等症状。如抢救及时,可迅速清醒,数天内完全恢复,一般无后遗症状。
3
重度中毒
中毒发现时间过晚,吸入一氧化碳过多,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已达50%以上,患者出现深度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各种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口唇、面色苍白或紫绀,大汗、体温升高、血压下降、呼吸抑制。重度中毒患者死亡率高,存活者可有严重后遗症。
预防措施
1
煤炉、炭火等取暖设备
1.在寒冷季节如有条件尽量选择集中供暖。
2.室内使用煤炉、炭火等取暖设备时,煤炭要烧尽,不要闷盖;要经常门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煤炉要安装烟筒,烟筒接口处要顺茬接牢(烟筒粗的一头朝向煤炉),严防漏气;烟筒口最好开在下风向,伸出室外的烟筒,最好加装遮风板或拐脖,防止大风将煤气吹回屋内;屋内务必安装风斗,风斗最好安装在门窗的上方。
4.正确安装使用煤炉、炭火等取暖设备,定期检查炉具,维护和清扫烟筒、风斗,保持烟筒、风斗畅通。
5.煤炉、炭火等取暖设备应远离易燃、易爆、易挥发的有毒物质,不要直接放在卧室;如条件允许,晚上睡觉前最好将炉具搬到屋外。
6.在低气压、相对湿度较大的雨雪冰雹天气等气象条件下,尽量不要使用煤炉、炭火等取暖设备;家中吃火锅时,最好不要使用煤、炭火锅,如果使用,最好放在通风的大厅或保持门窗适时打开通风。
7. 家中使用煤炉、炭火等取暖设备时,最好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并定期检查维护,以确保探测器正常运行。
2
燃气、煤气热水器
1.购买燃气、煤气热水器时,需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质量合格的热水器;须请专业人员安装,经检测合格后方能使用。
2.使用燃气、煤气热水器时,要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洗浴时间切勿过长,使用完要检查热水器是否完全关闭。
3.定期对燃气、煤气热水器减压阀和皮管进行检修,如发现有破损、锈蚀、漏气等问题时应及时更换。
4.家中使用燃气、煤气热水器时,最好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并定期检查维护,以确保探测器正常运行。
3
燃气、煤气灶具及管道
1.购买燃气、煤气灶具时,需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质量合格的热水器;须请专业人员安装,经检测合格后方能使用。不要私自更改燃气、煤气管道设施。
2.使用燃气、煤气灶具时,切记人勿远离,严防溢锅将灶火浇灭,导致燃气、煤气溢出,使用完要检查灶具是否完全关闭。
3.定期对燃气、煤气灶具的气罐、减压阀、皮管以及燃气、煤气管道进行检修,如发现有老化、破损、锈蚀、漏气、或关闭不严等问题时,应及时更换和维修。
4.家中使用燃气、煤气灶具时,最好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并定期检查维护,以确保探测器正常运行。
4
小型油、汽发电机
不要在室内、车库、地下室等场所使用小型油、汽发电机,要在室外使用并远离门窗、通风和排气装置。
5
汽车
1.车辆停放在车库、地下室时,不要让汽车引擎持续运转;车在停驶时,不要长时间开着空调,也不要躺在门窗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
2.定期检测汽车的排气系统,防止排气系统一氧化碳泄漏。
紧急处理原则
1
切断一氧化碳来源
1.首先立即开窗通风使空气对流,迅速关闭煤气/燃气灶具、热水器阀门、管道煤气、熄灭炭火等设施设备。
2.避免使用打火机等容易产生火星的物品。
2
迅速脱离中毒环境
1.迅速将患者脱离中毒现场,转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处。
2.解开中毒者的领扣、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并发症发生。
3.患者应保持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加重氧的消耗,有条件的尽快让患者吸氧。
4.对于中重度病人,在进行现场急救的同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早送往有高压氧舱的医院进行高压氧舱治疗。
5.对于出现呼吸及心跳停止的危重患者,应立即给予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同时迅速转入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文章来源:陕西疾控、中国疾控动态
一键关注 更多分享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