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仿制药和原研药的差距主要在于工艺和证据

医药注册研发资讯

想每天收到类似消息,就置顶“医药注册研发资讯”和分享到朋友圈吧!

文章来源:《国际循环》

编者按

  近期有消息称,某国产仿制他汀进行不规范推广,再次引发了业界对仿制药和原研药的关注。

  心脑血管疾病往往需终身用药,他汀作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药物,其疗效稳定性和长期安全性对患者获益至关重要。在仿制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是否真的能达到与原研药/专利药相同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否能和原研药一样对心脑血管产生获益,仍需广大医务工作者思考。对此话题,《国际循环》采访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张茁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郭晓蕙教授,请他们分析原研药和仿制药的本质差别。



仿制药与原研药差别在哪?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统计,中国已有的药品批准文号中95%以上为仿制药。但奇怪的是,中国仿制药的质量却在国际上饱受争议,以他汀类药物为例,因配方和生产工艺与外国制药企业存在差距,一部分仿制和进口药存在明显差别,导致药品的有效成分无法被人体很好地吸收利用,这才是仿制药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


  张茁教授指出:“原研药和仿制药本质上存在很大差异,包装和颗粒形态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整个药品从研发到生产的主要工艺,这是药的核心。”郭晓蕙教授也指出,部分原研药确有独特的工艺和制剂,工艺和制剂配方通常是保密的,而仿制药只能模仿化学结构,但制剂和工艺不能很好地模仿,可能功效会有不同。比如,有些仿制药无法崩解完全,只能转换为缓释剂型。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心脑血管病大国,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希望得到高质量安全的药物。郭晓蕙教授认为,原研药能让药物临床特点更好地展现出来,如降脂药确能预防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能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临床试验,有大量证据证实。这是仿制药无法轻易匹敌的。先从活性成分提取、进入实验室、开始动物实验,最后进入人体试验,如此长期的过程会出现很多不为人知的问题。制药工艺非常重要,虽然药物成分中有很多不是药物主要成分,但很多时候决定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些辅料也会导致药物毒性。尤其对于要长期服用的药物,不仅药物要有效,也要无害,长期的三五年试验数据才更有说服力。


  张茁教授介绍,原研药一般来说都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撑,经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设计的临床研究,经过这样验证的药,才能说明药效。这是仿制药缺乏的,仿制药只是仿照原研药。也许仿制药的结构功能方面都没有太大差异,但是纯度、工艺等方面可能和原研药还是有差别。“原研药应该比仿制药质量好,更有效,长期应用更安全。”


原研药的过硬证据是重要依托


  原研药通常都经过严格临床试验的考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肯定,以阿托伐他汀为例,其原研药(立普妥)就有400项以上临床研究。要想比较仿制药和原研药是否有同样的效果,仅分析两者的化学成分尚不足够。生物等效性试验和体外溶出试验成为部分专家认可的评估指标,然而业内始终存在争议。截至2014年8月份,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目前已经完成部分药品的评估方法论证,为今后全面开展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打下基础。


  然而尽管如此,依然无法改变仿制药缺乏临床证据的现状。张茁教授介绍,用于临床的原研药都有很多的循证证据,而仿制药只能借用原研药的循证证据,本身是缺乏证据支持的。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仿制药很难说与原研药完全一致。仿制药循证证据不足,而原研药有大量循证证据,于是仿制药借用原研药的循证证据,再做一下生物等效性试验,似乎就能说明仿制药与原研药相同,但因此就把原研药和仿制药划等号,其实是不合理的。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药监部门都要求生物等效性试验中的参比药必须使用原厂的品牌药,郭晓蕙教授强调,虽然很多仿制药已在临床应用,也要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观察不良反应。除了早期上市的仿制药试验设计不够严格之外,后期也只进行非劣效性试验,但“仿制药不劣于原研药”的结论也依然无法回答很多问题。


  两位教授一致认为,只有在临床研究和长期有效安全性观察上大量投入、进行多方面验证的药物,才能真正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