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的眼:一位东北县医院眼科医生的心路历程
“如果我能看得见
生命也许完全不同
可能我想要的、我喜欢的、我爱的
都不一样
眼前的黑不是黑
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你是我的眼》
作者 | 刘洪彬 王翔
来源 | 中国县域卫生
除了死亡没有比失明更可怕的事了。
人生一世,有谁不希望看见光明,拥有光明,永远生活在光明里呢?我这辈子,感觉最幸运的事,就是成为了一名能够给人带来光明的眼科医生。
职业发展的迷茫
我叫刘洪彬,我的家乡在黑龙江省伊春下辖的铁力市,这里紧邻小兴安岭。
本文主人公刘洪彬
2000年8月毕业后我进入铁力市人民医院工作,一开始被分配到外科实习,在那里,结识了我们现在的院长史家明,他当时是外科副主任,不但骨科业务精湛,而且爱好广泛,时常把我们这些科里的年轻人叫到家里,谈谈工作、聊聊生活、有时还玩玩电脑游戏,每次吃饭都少不了一大盘子炖大鹅,这是我们的最爱。
同事之间相处的和睦融洽,就像家人一样。
2001年初,我被分配到五官科。当时的科室没有具体细分专业,工作中眼、耳、鼻、喉,甚至口腔科疾病的患者都能遇到,我是年轻医生,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科室的高年资医生对我的帮助很大,在他们的指导下,我第一次为患者实施了白内障手术,那时我就感觉这个手术真神奇,能让患者从黑暗重返光明。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眼科大夫。眼科学是个“高门槛”的专业,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眼科医生要经历漫长的学习过程,对于一个病种的研究,一项技术的掌握,可能要花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在县级医院能坚持下来的医生并不多。
2005年4月我有幸参加了由国际狮子会(Lions Clubs International)举办的白内障学习班,通过两个月的学习,初步掌握了隧道切口的改良ECCE(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术式,即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简称为“非超小”,这是当时在三级医院普遍开展的手术。
2006年5月1日,进修结束,我回到医院,做好“非超小”成为我当时最大的目标。
立志容易,现实却让我很茫然。
当时,医院已经开始邀请大医院的专家来做白内障手术,所以我虽然学来了技术,但业务开展很艰难,开始的几年,每年我只能完成几例手术,所以也就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对于接诊的每位患者都精心去对待,每台手术都用心去完成,慢慢地,我每年独立完成的手术量上升到十几例,这样的状况持续了5年。
2008年,我晋升为眼科主治医师,那年我32岁。
我心里很明白,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无论如何也无法与这些外来的专家教授相比,只有通过提升学历、提升能力,才能提升在百姓心中的信任感!
男儿当自强
2010年, 34岁,在那一年我做了人生一大抉择,就是考研。
毕业10年,很多知识都忘记了,备考是个艰难的过程,为了不被外界的意见所左右,我的复习工作是秘密进行的,白天在科里正常工作,只有夜班或回家才把书拿出来读。
对于一个大龄考研者,最困难的就是战胜遗忘。特别是英语,别无他法,就是重复再重复,一遍遍地背单词,反复做考研历年试题。经过半年多的复习,终于要上战场了,可心里却始终没有底,最后是妻子劝我“行不行也得试试,已经付出了,即使没有成功也是一种锻炼”,这句话支持我完成了考试。
年后,考试结果公布了,当年分数线比前一年长了10分,很不幸,我与B类院校失之交臂,只能调剂到C类院校,那可都是偏远地区啊!
最后我被广西中医药大学录取。当我看着墙上的中国地图时,心都凉了半截,从我的家乡到广西省会南宁,将近4000公里的距离!回头再望望睡梦中的宝贝姑娘,心里难舍之感油然而生。一切从零开始,向南方,去读研!
人过三十仍学艺
科室里送别的酒席上,大家都对我这个年龄还跑那么远去读书感到不解,我是这样说的:如果能够活到70岁的话,今年35岁,我的人生已经碌碌无为地过去一半,剩下的时间我不能再浪费掉了。是的,时间其实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只有抓住时间的脚步,不浪费它,它才会给予我们回报。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付出,就不要谈什么获得。
在离别的站台上,望着父母苍老的脸,感觉到阵阵愧疚,希望以后有能力来报答老人家的养育之恩。离别让人悲伤,孩子的哭声、喊声让人总是让人迈不开脚步,“我要爸爸、我要爸爸”,此时,我不敢回头看,更不敢直视妻子的目光,怕坚持不住向前的脚步,强忍泪水,登上南下的火车。
南宁求学的三年时间里,生活起居,饮食语言,自然气候与北方相差甚大,只能慢慢去适应。不过我在这里每天感觉活的都很充实,虽然不知道未来毕业的日子会是什么样,但只要在临床上能学到知识,提高自己,每天能有手术上,就很快乐。
这三年,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特别是妻子的支持,我不可能完成学业。我在广西其间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都是妻子一人筹措,她的工资养活我和孩子两个人,还要照顾老人,甚是不易。
三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我当年离开家的时候,孩子还得被抱着去幼儿园,三年后女儿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望着那背着书包的幼小背影走进学校大门时,我心里一阵阵酸楚。父母、妻子和孩子在这三年中都为我默默承担了许多,我懂得,她们并不求什么回报,只是希望让我能做我喜欢做的事,不后悔,只此而已。
2014年,38岁,我获得了硕士研究生学历。
刘洪彬(左一)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和同学们在一起
回家乡去!
毕业时,我又要面对人生的选择了。
在数个夜晚的辗转反侧中,我最终下决心回到家乡的医院继续我的眼科事业。当时很多人认为我不该回来,“为什么研究生毕业时有机会进入三甲医院,你却没有留下来,而是选择了返回家乡?”
目前在全国只有3万6千多名眼科医生,而且大多都集中在三级医院或眼专科医院。有很多县级医院还没有专门的眼科医生,更不用提手术了。很多县域白内障患者为了复明,还得请其他医院的医生过来手术。因此,我回到家乡的医院,就想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一个专业的眼科团队,为家乡父老提供当地最好的眼科医疗服务。
人生路上多歧途,经常会遇到十字路口,需要做出选择,去抉择明天的去向。但只要把脚迈出去了,就是选定了方向。
从新开始
2015年底,史家明院长将我调到中医院成立眼科。为了方便上下班以及处理夜间患者的突发状况,我在39岁那年买了人生第一辆汽车。
来到新单位,成立新科室,科室内的医生与护士均是从其他科室调剂过来的,只有两名护士在眼科医院经过短期的培训,有些理论基础,因动手机会很少,仅仅是做过简单的泪道冲洗等一些小处置。调过来的医生对眼科更是零基础,很多工作都需要从零开始。
做事就怕认真二字,起点低没关系,我就从最基本的教起。医生从测视力、测眼压、电脑验光等常规仪器操作一步一步学起。护士没有上过手术,就从怎么刷手,怎么穿手术大衣开始,逐渐把每一件手术器械熟悉,最后能够做器械护士和手术助手。我要求大家工作起来必须认真,注重细节,同时要坚持学习,每天20分钟早会都要参与业务学习,范围从眼科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到最新、最前沿的临床指南。用了一年时间,大家把第八版眼科学本科教材从头到尾学习了一遍。
和团队在一起
现今已经是科室成立2周年了,科室每个医护人员都能够熟练的做眼科基本操作,看着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积极向上的尽头,虽步履艰难,但心里也颇感欣慰。
患者的事无小事
我在科室早会上与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包括两方面意思,一个是对自己的态度,用心做自己,努力提升自己;另一忙面是对待患者的态度,也就是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做到和蔼可亲,让患者感觉到温暖的感觉。无论事情如何,患者的事无大小,都要竭尽全力去做。
一位因脑出血瘫痪在床的大娘两年前又因白内障失明,每天只能由儿女轮流照护,家人也曾带她到当地其他医院就诊,但因患者全身情况不好未予医治。后来经人介绍辗转找到我,检查后我发现发现老人白内障已经发展到Ⅴ度核,这是白内障核硬度分级标准中最严重的级别,接诊这样的患者,我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抬头望着老人期待的表情,家属祈求的目光,最后作为一名眼科医生的良知告诉我,应该为她手术治疗。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第一天患者打开纱布的一瞬间,激动与兴奋的眼泪流了下来,“我看见了,刘医生。”次日,患者已经能自己用筷子夹菜吃饭了。通过手术,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了,她的儿女也能减轻些负担,白内障患者的复明往往提升的是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患者为表谢意,送来锦旗
仅仅两年时间里,科室就收到16面锦旗,这是患者对我们眼科团队的认可。科室内每个成员必须团结在一起认真做每一件事,互相学习,相互增进,“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我们科室人生准则的座右铭,时时刻刻都放在心中,分分秒秒去努力提高自我。
“我是你的眼”
2017年,我40岁,在铁力市中医院完成100例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有一天,史家明院长给我发了一条微信:“《你是我的眼》,这歌好,很有深意,适合你这搞眼科的听听。”当我听到这首歌的那一刻,被这流畅的音乐和动听的歌词所深深地吸引,自觉一股暖流从心底升起。我的选择没有错,我要坚持下去,我愿做你的眼,希望用我的专业能力帮助每一位患者,再见白云后的蓝天。
前方的路还很遥远,行路中还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岔口,有人问,那你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我的回答是,坚持自己的路,在未来5年至10年内培养一些人,为更多的人提供眼健康服务。
感谢在我生命中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你们的支持,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
~~END~~
越县域,越懂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