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爱耳日|做了那么多年眼保健操,你知道还有耳保健操吗?

内江卫生计生

今年的3月3日

是第19次全国“爱耳日”

本次爱耳日的主题是

“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听力残疾严重损害人的听觉言语功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有效预防听力残疾,从源头上避免听力残疾的发生,对维护群众健康有重要作用。


哪些是听力障碍高风险人群?



● 有家族性耳聋病史者


● 曾有过其他耳病史,如中耳炎梅尼埃病


● 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


● 有耳毒性药物应用史


● 患有慢性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 有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


●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怎样断定你的听力是否下降



● 你可以听到声音,但听不清;


● 在噪声环境中听声音困难;


● 只有面对讲话人时,才能理解清楚;


● 你觉得别人说话似在嘟囔或含混不清;


● 你发现自己并不明白谈话的主题,常常会答非所问;


● 参加会议、去公共场所或家庭聚会时觉得有些困难;


● 除非距离很近否则不能听到电话声或门铃声;


● 你感到头颅里有声音,如嗡嗡声或铃声(耳鸣)。


您如果有以上情况,很有可能是听力有所下降,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预防耳聋三招



临床上应用的十多种抗菌素的毒性反应可损害听觉神经。它们是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紫霉素、春雷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医学上把这些抗菌素统称为“耳毒性抗菌素”。 


预防孩子耳聋应从母孕时开始。孕妇应避免到过于杂乱的场所去,以免感染传染病毒性感冒、腮腺炎、脑炎等疾病,同时应尽量避免接触X射线。

 
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情绪过于激动、急躁、暴怒也是诱发突聋的重要因素,因为人的情绪发生剧烈波动时,体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会失去正常功能或发生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内耳听神经缺血缺氧而引发耳聋


听力培养



避噪音 


人倘若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车辆喧闹、人声喧哗等各种噪音,会使原本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听力急剧减退,甚至引发噪音性耳聋因此,尽量避免或减少噪声的干扰,是保护听力的首要一条。 


戒挖掏 


经常用耳勺、火柴棒掏耳朵,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发炎,还可能弄坏耳膜。耳道奇痒难受时,可以用棉签沾少许酒精或甘油轻擦耳道,亦可内服维生素B、C和鱼肝油。 



慎用药 


尽量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因为部分人群解毒排泄功能低,应用这些药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 


常按摩 


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风穴(在耳垂与耳后高骨之间的凹陷处),和听会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颌关节突后缘之凹陷处),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钟,长期坚持下去即可见效。 


熄肝火 


如果人如经常处于急躁、恼怒的状态中,会导致植物神经失去正常的调节功能,使内耳器官发生缺血、水肿和听觉神经营养障碍,这样就可能出现听力锐减或暴发耳聋因此,要尽量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良好心境。 


多补肾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听力的衰退与肾虚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补肾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龟龄丸等,也可常喝核桃粥、芝麻粥、花生粥、猪肾粥等,对于保护听力颇有裨益。(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我们一起来做耳保健操



中医认为,耳廓较长,耳垂丰满,是肾气充沛的象征。肾气充足者大多健康长寿。所以,爱护耳朵,也等于是爱护我们的身体。


教大家一套简单易学的耳保健操,根据按摩部位的不同,分为四式。



第一式  鼓膜按摩


先把双手手掌搓热,然后,分别用左右手的掌心捂住左右耳,把耳朵完全捂住,这样耳朵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密闭空间,捂一会儿,再马上移开手掌,如此反复做20次。


将食指插进耳朵,转两下,然后迅速拔出来。要注意的是,食指不能插入耳朵过深。左右耳一起做,做20次。


第二式  按摩三个穴位


这三个穴位分别是翳风穴、翳明穴、听会穴,具体在什么位置呢?


翳风穴,在耳垂后面耳根部的凹陷处。翳明穴,在距离翳风穴斜后方约1寸的地方。听会穴,位于耳朵前下方,就是把嘴巴张大后,按下去有个空凹的地方。


这三个穴位的按摩手法是一样的,用食指按住穴位,先顺时针揉20下,再逆时针揉20下。左右耳一起做。


第三式  鸣天鼓


用左右手掌分别捂住左右耳,手指的方向是朝向脑后,形成类似双手抱头的动作,然后,用两只手的食指和中指一起敲击脑后20下。

  

第四式  擦耳


将双手掌心贴在左右脸上,往耳朵的方向擦过去,掌心擦过耳廓,一直擦到脑后,然后“原路返回”,做20次。注意,从脑后擦到脸前的过程中,掌心在经过耳朵时,一定要将耳廓折叠起来。


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官网,图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