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全国人大代表郭玉芬:补短板兜底线 开启健康甘肃新征程

陇南礼县卫生计生局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省医改办主任郭玉芬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


精彩观点

“做强县、做活乡、做实村” 

让百姓能在家门口看病

  郭玉芬表示,甘肃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这些年一直围绕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做工作,总体思路就是“做强县、做活乡、做实村”,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再转诊的情况。

  新华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您在今年两会上关注的是哪些议案?

  郭玉芬:我是来自医疗卫生行业的代表,主要对卫生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了一些建议。

  新华网:甘肃省在医疗服务“不平衡不充分”方面有哪些问题,又有哪些具体举措?

  郭玉芬:“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甘肃这样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的问题是城乡差距、基层服务能力弱,尤其是人才不足、优质资源少、基层基础设施差,对“不平衡不充分”造成的影响更大。我们这些年一直围绕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做工作,因为我们的基层条件弱,总体思路就是“做强县、做活乡、做实村”。

  “做强县”是对县级服务能力进行提升,主要是针对重点专科。比如重症监护、新生儿科,这几年下大力度在做,每个县建两个这样的科室,2018年全部建完。同时我们加大了薄弱学科的建设力度,每个县根据疾病发病情况,把发病多、县外转诊病人多、服务能力差的学科定为薄弱学科,每个县加强3-5个薄弱学科的建设,希望到2020年每个县能解决好薄弱学科的问题。

  “做活乡”是改变乡镇卫生院重公共卫生、轻医疗的局面,把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愿意接收病人。对于原来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的情况,我们把它取消了,让他们自己提供服务,创收超收的50%可以作为绩效,鼓励他们多看病人,把病人留住。他们看的病人越多,能力就越强,给老百姓提供的服务就会更好。

  “做实村”是面向村医的待遇,村医的准入、退出、养老和他的各项收入都有具体规定。村医都是免费培训,每年6个月,政府出钱培训。村医会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享受相应的养老补助。村医的收入,有医疗的收入、基本公共卫生的收入、药品零差率以后的补助收入、边远地区的补助收入等等,对村医的积极性调动非常好。

  新华网:老百姓们的反映是怎么样呢?

  郭玉芬:因为村医的积极性高了,乡镇卫生院的积极性高了,县医院的服务能力强了,很多老百姓就可以在家门口看病。我们基本上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再转诊的情况。 


           

用医保杠杆来撬动分级诊疗 

推动医疗改革

  郭玉芬表示,分级诊疗是一个好制度,国家也把它确定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第一项制度。甘肃自2014年开始试点,到2015年在全省铺开,其中一个好的做法就是靠医保杠杆来撬动分级诊断,推动医疗改革。

  新华网:分级诊疗是我国医改的重中之重,甘肃省在全面建立分级诊疗的制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郭玉芬:分级诊疗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国家也把它确定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第一项制度。甘肃自2014年开始试点,到2015年在全省铺开。我们的做法是以病种分级分工,根据病种和我省发病的特点,分了将近500个病种。根据病种的疑难程度,又分级分工,分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进行诊疗就诊,规定各级医疗机构根据能力情况签定协议,在规定的病种里能看哪些病,签下来的病种就要全部包下来。村医看常见的小病,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看常见的50种普通病,再加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县医院是看常见病、多发病,我们规定了250种;市级医院看常见的大病,我们规定了150种;省级医院看50种疑难杂症。我们对医疗机构还要求他们每年必须增加10个病种,这样病人就越来越下沉,倒逼他们提高能力。

  我们这个做法是要靠医保杠杆来撬动的,医保杠杆有两个方面的撬动。一方面是对患者。在乡镇卫生院看病,患者能报销80%-90%。如果到县医院去看,报销比例就小了,到省级医院去看,报的比例更少,甚至不报销。通过医保杠杆来撬动病人合理流动,建立新的就医持续性。另一方面,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也是通过医保杠杆来撬动。我们要求什么病种在这儿看,经过专家的评估,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就签定协议,医保就根据这个病种付费,我们进行总额预付。如果你按这个病种做了,钱就付到位;如果该签的病种没有按照这个来收病人,而是把病人转出去了,我们是要扣钱的。通过医保的杠杆撬动作用,既规范了医疗机构的分级分工,也规范了行医秩序。

  我们这种做法建立两个新秩序,一个是就医新秩序,一个是行医新秩序,这样也就基本建立了分级诊疗制度。




用政策兜底保障“看不起病” 

贫困老百姓只掏3000元

  郭玉芬表示,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甘肃加大政府兜底保障力度,对建档立卡贫困人群的合规医疗费用,除了基本医保报销、大病报销,还出台了大病再报销政策,加上医疗救助,年度累计百姓只掏3000块钱,剩下的由政策兜底来保障。

  新华网:甘肃省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什么样的新思路和新动能?

  郭玉芬: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们不仅要做好生命全周期的服务,而且要提升服务质量。除了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政策,同时围绕着“健康甘肃”“健康中国”建设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在老百姓的保障制度上,甘肃是一个贫困省份,脱贫攻坚是我们的主要任务。针对部分贫困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问题,甘肃加大政府兜底保障力度,对建档立卡贫困人群的合规医疗费用,除了基本医保报销、大病报销,还出台了大病再报销政策,加上医疗救助,年度累计百姓只掏3000块钱,剩下的由政策兜底来保障。针对看不了病的问题,我们也在便民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在有限的时间,按照国家“两不愁、三保障”的有限标准,我们实现了目标,用省级专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里面的因病致贫返贫户进行分片包干。省级专家、县级专家、乡镇卫生院、村医形成四个“1+1”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这个团队下去可以给老百姓进行具体的高质量健康指导。通过走村入户,确定这个病是什么病,需要到哪一级医院去治疗,他帮助你去联系床位、预约挂号。如果是慢病,怎么管理,他制定方案,县上和乡上、村上的人负责管理,做到高质量。

  同时,我们实现组团式的省级医院帮扶贫困县,通过医联体,省级医院和县级医院建立专科联盟和技术联盟。对于贫困县,一个省级医院包两个贫困县,帮助其建立区域医学中心,建立病理中心、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等,提升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提高县级医院的服务水平。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90%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在县域内诊治,县域外的基金使用率是20%,这样老百姓往外跑得就少,大医院的疑难中心建设、诊治能力也有所提高。

  我们通一户一策、一人一策,把老百姓的健康有效管起来。




医保支付改革促进医疗行为监管

  谈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分级诊疗的推动时,郭玉芬表示,医保对分级诊疗和医疗行为的监管非常重要。

  新华网:推动分级诊疗还少不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参与,如何通过医保加强医疗机构综合监管?

  郭玉芬:医保对分级诊疗和医疗行为的监管非常重要,比如说这个医疗机构跟医保部门、卫生部门签定协议,县医院可以看250种病,每个病种的价格是多少,都是定好的。根据病种数量算下来,这个月整个医院的医保资金可能有200万,如果把它的60%总额预拨,就是120万,剩下的80万要作为考核基金。考核有很多指标,县外转诊率、临床路径使用过度医疗的情况、自费费用控制情况、药占比情况、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分级诊疗病种的接收情况和转出情况等,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来考核,用40%来考核,做的不好的就全部扣了,每一项扣多少我们是千分制的考核制度,按1000分来计算医疗行为,40%的50%是做分级诊疗的考核,剩下的50%就做药占比、医疗行为是否规范、是否有过度医疗、不合规费用的使用情况、自付费用的使用情况等等。如果你都做到了,作为合格,给你结算这40%,甚至还要奖励一点。如果没有做到就要倒扣,少1分扣多少钱都是规定好,要严格执行。

  新华网:您刚才说到了医保支付方式发生了变化,群众的就医行为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郭玉芬:医保支付杠杆对老百姓的就医行为也是撬动的。在基层看病,乡镇卫生院可以报80%-90%,县医院报70%-80%,不经转诊自行到省级医院报销比例就是逐年减低,让老百姓习惯于这种情况。实施几年以后,成效很明显。2014年,县外转诊率是25%,有25%的病人到大医院去看了。经过分级诊疗,县外转诊率是12%,而且它带动的是基金下沉。原来县外的基金使用率是52%,一半多的基金在县外,老百姓看一个小病要花很多钱,看病肯定贵。2017年的县域外基金使用率是29%,也下降了一半。基金下沉意味着老百姓的负担低了,而且也意味着县医院的病人多了,县医院的收入高了,县医院的专家收入高了。病人下沉、基金下沉、医生下沉,达到了“三下沉”的目的。


文章来源:新华网

来源:甘肃健康教育

监制:胡泊    

审核:李岩     

编辑:左鑫  任艾文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