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谨防“心病”,三类情绪高发人群需特别注意
春暖花开的季节,按理说人们的心情也应该是阳光明媚的,然而最近到市第五人民医院做心理咨询的市民有增无减。据市第五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朱盛介绍,春季是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很多患者的“情绪病”与季节特点有关。
朱医师指出,春季是精神疾病容易复发的时期,每年的三四月,医院精神心理专科的门诊量都会达到一个高峰。他解释,春季天气多变、气压不稳、长时间雾霾笼罩或阴雨绵绵,这些因素容易令人情绪起伏不定,出现烦躁不安、易怒、沮丧和抑郁,若不注意及时调整,则可能引发或加重精神疾病。
医生提醒,已有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要多注意自己情绪的变化,如果发现近段时间经常失眠,或情绪持续低落等,应该及时看医生,调整药物,以防病情加重。尤其是高压状态下的职场人士,在春季应注意调适,放松心情,以缓解压力。若超过两周不能自行缓解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应及早咨询心理医生,远离抑郁症困扰。
医生介绍,抑郁症有严格的诊断标准,比如患者每天大多数时间心境抑郁,兴趣或乐趣减退甚至丧失,这些症状持续至少两周,并有以下至少两项状况——显著体重下降或增加;失眠或嗜睡;精神躁动或迟滞;虚弱或精力不足;感觉没有人生价值或过度自责;思考能力减弱;反复想到死亡等。
在治疗上,许多抑郁症患者都对药物治疗心存恐惧,不少人更认为抑郁症可以单纯靠心理治疗治愈。对此,医师解释说,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均是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手段,对于轻度的抑郁症,也许单纯的心理治疗可以解决,但心理治疗对中重型抑郁症患者的帮助是有限的,这部分患者需要药物治疗。而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的副作用是可控的,患者无须过分担心。
据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朱盛介绍,春天天气变化以及病人情绪波动大,成为心理疾病发作的主要诱因。而在春季易发作的各类精神疾病中,抑郁症较为常见。“因为春天天气变化多端,容易引起人脑激素分泌紊乱,从而导致人的情绪波动较频繁。”
对于抑郁症患者递增的趋势,朱盛称,除了家族遗传因素外,青春期少年、产后或更年期女性、空巢或独居老人是抑郁症等三类人发属于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
学习压力大、青春敏感期,遭遇“成长的烦恼”的青少年是情绪较难自控的人群,有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若家人关注不够,遇到问题和困惑时不知如何解决,就有可能出现心情不好、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严重的孩子可能会回避上学、喝酒等。如果发现孩子突然变得情绪低落、沉默少语,有时无故哭泣,易忘事,喜独处,经常自责,对平常喜欢的活动也不再有兴趣;或者,过去很听话的孩子忽然变得好顶嘴、不听话,表现易激愤和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与小伙伴的关系逐渐疏远;或孩子表现出食欲减退、睡眠障碍,体重下降,头痛,胸闷,腹痛,乏力等症状,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及时到医院进行专业检测评估。
产后及更年期女性是抑郁症、焦虑症的高发人群。现代社会,女性不仅要承担与男性同样的社会责任,对家庭兼顾也会多一些,压力过大、应对压力的技巧低等原因都使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抑郁症。“产后抑郁更不可小觑,由于产后激素不平衡,加之家庭矛盾或产妇一时无法适应妈妈这个角色等,都会造成产后抑郁。”朱盛说。此外,40岁到50岁的妇女也是抑郁症、焦虑症等的高发人群,因为这个阶段的女性大都处于更年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容易出现睡眠障碍、潮热出汗、易激怒和抑郁情绪。而这个时期的女性大多又面临子女离家,自己退休离开工作岗位,父母患病、离世等诸多生活状况,这些社会角色和功能的转换,更是令她们的生活“雪上加霜”。缺乏良好心理素质和良好支持的女性则容易出现抑郁等不良情绪。
中老年人也是情绪“生病”的高发人群,他们或缺少亲人的陪伴,或因为退休觉得无所适从,或因为年纪增大而担心生死。一旦身体出现问题,大多数人会觉得是年纪大容易得病的缘故,很少有人想到会跟自己的情绪有关,导致病情久拖不愈,甚至危及生命。
医生建议,要预防这些特殊人群“情绪生病”,家人要尽量多陪陪,聊聊天拉拉家常,适时开导的同时,也能转移其注意力。
温馨提示
规范治疗 避免疾病反复
医师介绍,维持治疗、规范用药、预防复发是抗抑郁症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通过规范治疗,抑郁症获得一次性治疗有效并不难,但大部分患者在首次发病后会出现复发,患者不坚持规范服药是抑郁症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还可以多进行户外活动,比如出门晨跑,多接触阳光,融入生机勃勃的春天。在生活上,要注意按时睡觉,多进行自我激励,多唱振奋精神的歌曲,多吃蔬菜水果,主动寻求友谊,也要避免生闷气,避免过度疲劳。
欢迎我市广大医务工作者向我们投稿原创健康科普文章,我们的邮箱:raswjj@126.com
往期回顾:
来源:市第五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