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拖延不是病,但磨蹭总得治,“五步走”培养麻利宝宝
我们来美国游学两周多了,基本已经进入正常的生活节奏。六六经常被同屋的潼潼奶奶表扬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真利索”。不管是早上起床上幼儿园,还是晚上回家吃饭,六六基本上告别了小时候慢吞吞的风格,这还让我挺欣慰的。
没错,现在相对利索的六六同学,曾经也是磨蹭大军的一员。幼儿园中班时我唯一一次被幼儿园老师反馈的负面情况,就是六六的磨蹭问题,经常大家饭都吃完了,只有她还在吃。在那以后,我意识到进入集体生活后,有必要让六六适应新的节奏,所以这近两年的时间里,在看书的基础上,我结合六六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她的行为能力进行一些调整,现在看来总算有些效果。
其实,孩子拖延好像是普天下之家长都会面临的问题,公号后台就经常收到类似这样的读者留言。
说真的,对现在一说起孩子做事慢,就用“拖延症”这个和“病症”有关的词来形容,我觉得并不怎么恰当。
孩子并不是故意慢吞吞、故意磨磨蹭蹭,因为“慢”就是孩子的节奏啊!有人形容养孩子好比牵着蜗牛散步,咱能指望蜗牛走多快呢?
孩子没有“全局”概念,做一件事,考虑不到“现在就做”和“以后再做”会对结果产生什么样不同的影响。孩子只知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却不知道“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而且时间的概念也是相对的,就跟走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有些人喜欢快步早点儿到终点,有些人喜欢路上悠闲多看看风景,相对于进入社会目标明确的大人,小宝宝更容易享受过程而非结果。所以,小宝宝们本能导致的慢吞吞,大家也不需要过分焦虑。
只是,理解小宝宝慢的节奏是一码事,对于进入集体生活相对大一些的孩子放任不管也肯定不是正确的做法。
在帮助六六克服拖延习惯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套“五步走”的方法,或许能帮上你家孩子。
第一步
狠心让孩子承担拖延的后果
如果孩子拖延的后果家长总帮忙解决,就会让孩子对拖延行为有一种错误认识,反正总有人给我托底儿,没什么可担心的。
所以,尽管心疼,家长也要狠心让孩子自己承担拖延导致的后果,让事实给孩子教训。
六六有一段时间洗澡特别磨蹭,每晚都是喊很多遍才慢吞吞地走进浴室或者被我拎进浴室。有一天我改变了方法,只喊三遍,不来就不管,忙自己的事去了。一开始六六很开心,好几个晚上不洗澡就睡了,小孩子新陈代谢旺盛、爱出汗,身上的味道实在不好闻,有轻度洁癖的我硬是扛了好几天,终于有一天,脏兮兮的六六跟我说:妈妈,我要洗澡,头痒死了!
狠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拖延的行为并不只会让爸爸妈妈感到焦虑,自己才是更大的受害者。
第二步
引导孩子想象不拖延带来的好结果
经过第一步的“自食苦果”,孩子已经产生了“我想要改变现状”的愿望,此时,可以借助有趣的想象环节进一步鼓励孩子“那就开始改变吧”!
美国作家罗伯特·科利尔说过:想象你想要的东西,看到它,感受它,相信它,规划精神蓝图并为之付诸现实。
我在六六不愿意整理玩具时,并不反复催催催,而是和她一起闭上眼睛,引导她:六六,如果现在不整理玩具,那么明天、后天玩具越来越多,整理起来可就麻烦多啦!对了,后天我们不是说好去公园吗?现在就整理好的话,到时就能在公园多玩会儿啦。”
通过这种共情的想象,让孩子憧憬“现在就做”会对未来产生的美好结果,让他们意识到:现在要处理的任务并不是那么糟糕嘛。
第三步
和孩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经过前两个步骤的酝酿,恭喜你,孩子主动向你求助,表示不想“明日复明日”,这个时候家长可得千万给力,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表。
我的做法是,在纸上写下六六一天要做的事,分为“必须做”和“可能做”两种。全部写下来是为了让孩子有更直观的概念:噢!原来我一天有这么多事要做啊!
给事情分类是为了根据具体情况调节节奏。比如“完成我给她布置的作业”和“充足睡眠”是每天“必须做”的事,“看动画片”是“可能做”的事。那么,如果某一天作业做的慢,花费了太多时间,就要砍掉当日“看动画片”这件事;反之,哪天作业做得快,就可以适当延长“看动画片”的时间,让她树立时间管理的意识。
第四步
在爱中和孩子一起执行计划
千万别以为计划制定出来就万事大吉,我的实际经验证明,这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执行”的过程要求家长亲自参与,如果我们做起甩手掌柜,就不能了解孩子在“执行”中遇到的挫折,孩子也会有一种被“强迫按计划行事”的孤立感。
像电影《小王子》中,小女孩的妈妈为了让她考上名校,列出密密麻麻的学习计划,自己只负责下班回家后检验结果,殊不知一个人在家辛苦做题的小女孩一点也不开心,反而和妈妈对着干,偷偷溜出家门冒险。
爱和动力都具备了,推进计划顺利进行,还有两个窍门:
窍门一:
引导孩子学会拆分任务。
马丁·路德·金说的一句话特别适合用在此处:你不必看整个楼梯,只要迈出第一步。
不少孩子执行计划不利,正是觉得要做的事太多,一眼望去似乎永远不可能完成。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把大任务细化成一个一个小任务,这样做起来就容易做多了。比如:要整理扔了满地的玩具,暗示孩子可以从毛绒玩具开始整理、接下来是电动玩具……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家长要给与孩子大大的肯定,让他们产生“我能行”的自豪感。
窍门二:
设立孩子可以理解的最后期限
很多家长都知道敦促孩子做事需要设定一个最后期限。
“再玩十分钟就要去写作业。”
“两小时以后换衣服出门。”
这种说法对于理解时间概念的大孩子来说没问题,不过,低龄孩子却一头雾水:十分钟是多久?两小时又是啥时候?
我的做法是,用具体的提醒代替空泛的概念。比如,告诉六六十分钟之后关电视,我会在手机上设定闹铃,跟她说:十分钟以后,也就是手机响铃的时候,六六就要关电视学习去了。
等闹铃响了的时候,六六按照约定关电视,并且也对“十分钟有多长”这个时间概念有了认识。
除了手机闹铃,厨房用的定时器也可以拿来使用。
第五步
制定奖励和惩罚机制
有的家长吝啬表扬孩子,担心刚刚按照计划执行几天就表扬,会让孩子“轻敌”。我的建议是,从制定计划之日同时制定奖罚机制。比如,连续一周都按计划执行,可以奖励周末多看一会儿动画片;如果某天又犯了拖延的毛病导致执行计划延迟,第二天就需要以牺牲看动画片或者玩耍的时间来补上。
恰当而明确的奖罚机制,有利于增进孩子的责任心,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五步以外,还有一个小提醒,
在和六六幼儿园老师探讨孩子拖延问题的时候,她告诉我一个有趣的现象:全职妈妈带的孩子普遍比职场妈妈带的孩子磨蹭。
分析原因,职场妈妈没有脱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环境,首先自己做事要麻利,早晨赖床十分钟,造成的后果可能是:娃上学迟到、自己没时间吃早餐、路上着急忙慌,更别提美美地化个妆了!职场妈妈养成的按部就班的习惯反映在带娃这件事上,也讲究“速度、效率”。
全职妈妈当然也非常辛苦,但不可否认,时间上多了一些缓冲区。还是前面那个例子:早晨赖床十分钟,只要保证不耽误孩子上学,其他事都可以拖一拖再做。用这种“不慌不忙“的做事习惯带娃,孩子更倾向和妈妈一样:凡事不着急、慢慢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磨蹭。我强迫自己提升时间管理的能力,制定每日计划时间表并认真执行,也是在被老师点出后做的改变,言传身教在育儿的各个方面可能都会有所体现。
这些就是我在帮助六六克服拖延习惯时总结的几点心得。虽然小妞儿现在时不时还会赖着不想起床、赖着多玩一会、赖着迟点完成作业,至少她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自己”而不是“妈妈”或“其他人”产生什么影响,她明白自己的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走。孩子们这种社会能力的逐渐习得,是我更愿意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