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不能忘却的国医节
提起“国医节”很多人一脸懵逼
世界上还有一个纪念中医的节日吗
即使有一部分人跟风纪念
也是跟的糊里糊涂
根本不知“国医节”的来龙去脉
你知道国医节其实是从何激起的吗
你知道国医节其实是首先由民间发起的节日吗
你知道为什么国医节不叫中医节吗
要纪念请先明晰历史
要发扬请先吸取教训
三一七国医节 | 知耻而后勇
▲余云岫像
● ● ●
上海中医药界率先发起抗争
▲《医界春秋》
3月17日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
1929年3月17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速传、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15个省132个团体的代表共262人,召开全体医药团体代表大会。
上海中医、中药界为了表示对大会的支持,分别停业半天,药店门前张贴标语,如“用户中医药就是保持我国的国粹”、“反对卫生部取消旧医的决议案”等等。
五人请愿团的代表都是谁?
▲代表团合影
大会首先推举坐镇的老中医,谢观,字;利恒,为赴南京抗争之首席代表!
谢观不仅熟诵《内经》、《难经》、《伤寒论》及方书、本草,而且擅长古文辞,精究经书、历史舆地之学。学习过新学,也跟诊过苏州名医马培之,1911年前后两度供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辑地理、医学图书,著有《中国医话》、《中国药话》、《澄斋医案》、《澄斋杂著》等均已刊行。其中《中国医学源流论》为其代表作,书中纵论历代主要医籍、学派及医学各科发展史,揭示中医与儒学的发展关系,倡言治医者要略涉自然、社会诸科学。还是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第一任校长,谢氏制定课时,编写讲义,亲自授课,从学弟子甚众,如秦伯未、张赞臣等都出其门下。也是请愿团之一的陈存仁曾在《谢利恒先生传记》中写道:“凡同道中有一长可取者,辄乐与周旋,罔论儒医世医,即草泽铃医,亦殷勤询访讨论,不肯放弃也。”国民政府没料到会造成如此轩然大波,当时正值召开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叶楚伧、李石曾、薛笃弼等要人亲自接见了请愿代表并表示慰问。这迫使卫生部不得不公开表示对中医并无歧视,并面允代表:该提案虽获通过,但暂不执行;改称中医为国医;同意成立“中医学社”。
▲谢观像
陈存仁是当时三一七大会的主持,当时通电全国的通讯信息也是通过他所办的《健康报》。当时谢利恒顾虑的是,碍于信息沟通上的限制,全国中医界人士过去很少相互联络,想要把大家都组织起来,恐怕难办。陈存仁说:“有办法。我的报纸、杂志发行全国。订阅者大都是中医,把全国订户资料整理出来,每县挑出二人,把我们的抗争通电发给他们,请他们再联络当地中医,不就行了吗?
▲陈存仁和其著作之一
隋瀚英不是来自上海,而是金陵南京,他是当时的金陵四大名医之一,隋瀚英,张栋梁、张简斋、杨伯雅。他们家隋氏儿科到隋瀚英已经第八代了,他的太爷爷在1793年左右,南京疫病流行的时候,与城南名医周魁治疗瘟疫最具疗效,“北随南周”一时间传为美谈。当时隋瀚英长期担任南京中医药公会理事长,先后任南京市第一届国医审查委员,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南京国医传习所常务董事兼教务主任、教授,创办《南京国医公会杂志》。请愿成功几日后中风而亡,可以说为争取中医界的权益献出了他的生命
蒋文芳,字馥如。他来自当时的中医重镇江湾镇。从明代起,延至清代、民国,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文革”止,江湾镇的中医事业相当发达,因此曾被誉为“中医之乡”。民国9年(1920年)开始行医,在江湾镇蒋致和堂中药店内开业,专治中医内科,医术高,医德好。曾任上海市国医公会第四届执行委员兼秘书主任、神州医学会理事、中国医学院教务长等职。办过《长寿报》、《医药杂志》等报刊。解放后,任新成区政协委员和中医协会主任,为上海中医学院筹建人之一。
▲蒋文芳像
张梅庵是当时代表团中,唯一一个不是中医的人,是一位从事中草药药师工作的年轻商人。在筹备会上,张氏情绪激昂,提议:上海中医中药界应先集体停业半天,开一个抗议大会,既可造声势,又可进行募捐,为全国中医抗争大会筹集经费。大家被他的热情所鼓舞,均表赞同。张梅庵学着“五四”街头游行的方式,带领大家呼口号,一时间人声鼎沸,颇有些万众一心的样子。
张赞臣当时是请愿代表团的随团秘书,是当时《医界春秋》的主编,这本杂志刊行了十一年。张赞臣幼承家学,16岁来到上海,先到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中医,后来转学到上海中医大学。毕业后他还在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担任老师。张赞臣是名副其实的中医全科大家,其他全科大夫疏漏的外、喉科,他反而更为见长。自1960年开始,张氏目击中医耳鼻咽喉科未能受到应有重视,以致后继乏人,濒将失传,毅然决定侧重于中医耳鼻咽喉科的临床与科研工作,还兼任了上海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教研组主任,主办全国和上海耳鼻咽喉科医师进修班等。
▲张赞臣像
我之所以回忆请愿团的履历,是因为我发现了他们五人有很多共同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首先是医术高超,第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均是中医团体和机构的领导人物,第三都曾经办过报纸,导向一定的社会舆情。第四,代表团里的医生除了谢利恒年龄稍大,是坐镇的老中医,其他的大夫均是刚刚开始行医的青中年医生,后来才成长为一代大医。当时很多老中医并没有参与抗争认,而陈存仁提到“老中医只求自保,我们这些后起的中医却不能坐视不管。”如果一个医生只是医术高超可能只能服务一方百姓。要是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才能帮助中医在社会上发声,目前中医还处在比较式微的情况下,希望中医能够多出一些经世之才,让中医回复繁荣。
南京请愿过程
▲冯玉祥像
国医节为什么不叫中医节
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
晚清时期,西方医学大规模输入中国。到20年代初,西医队伍基本形成,西医势力迅速扩大,逐渐与中医相抗衡,中医与西医分为两大阵营。
在五四新旧思潮中,知识界批评旧医愚昧落后之声日渐高涨,西医界也公开与中医界决裂。但是早起的中西医之争仅仅是学术上的争论,并没有扩散到学界之外。
“反中医案”中西医之争依然在进行
位卑末敢忘忧国,博寿堂中医院践行弘扬中医,我们一直在路上……
要纪念请先明晰历史
要发扬请先吸取教训
知耻而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