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专家:父母和老师也要自省与成长

烟台卫生计生

今年来,学生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这其中,高中生、初中生较为集中。烟台山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有心理障碍的高中生、初中生分别占患有心理疾病学生的52.3%、36.4%。


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烟台山医院心理专家吕翠副主任医师建议: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分数,不要把他们当成“考试的工具”,要高质量地陪伴孩子,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将自己的压力、情绪传递给孩子。父母还要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彼此珍惜对方、用心倾听。


父母和老师要也要学习成长,学习沟通,尊重孩子,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支持孩子勇于试错,鼓励批判性独立思考,改变“重分数、轻人格、轻人文”的传统教育模式。

学生焦虑症抑郁症高发

高中生小天(化名),兴趣感降低,厌学,情绪焦虑暴燥,一年多来经常对妈妈发火,并伴有自杀的念头及行为。近日,妈妈带他来到了烟台山医院心理咨询门诊进行咨询。


看到小天无力地靠坐在椅子上,吕翠主任无比心痛,吕主任说,小天之所以出现厌学甚至是自杀的情况,父母的关系是主要原因之一:小天不到1岁时,父母就离婚了,小天从小就缺少父爱,父母之间平日里偶尔打个电话,也会争吵起来。青春期每个男孩都需要有一个“男性偶像”,父亲是男孩子的第一个偶像,从而使男孩有“方向和力量”,但小天没有,男性偶像的缺失让小天生活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力量,没有支持,所以小天的生命状态呈现不出来,无力状,他自己觉得“活得没意思”。而作为小天的妈妈,一人把孩子拉扯大,的确不容易,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有个好家庭等等,本身动机是好的,只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妈妈只将关注点放在“小天不愿上学,考试分数低”上,小天觉得他只是妈妈“争面子的工具、学习的工具”,而不是首先被妈妈当作一个“人”来看见,他感觉不到起码的尊严。这样的孩子潜意识会反抗,发火(愤怒)、厌学、生病、暴力,当有一点点小事时就会攻击别人,当不能攻击别人时,就“攻击自己”——自残甚至自杀。


无独有偶,高三女生宁宁(化名),学习成绩曾在级部前10名,就诊时成绩下滑到了班级30名左右。因头晕4个月来到烟台山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此前曾到多家医院就诊,没有效果,并有间断发烧,体温37.4℃左右,曾经打算切除扁桃体,因断断续续不能上学,妈妈着急带来诊。查体:体型偏胖,面色有些暗灰色,还有一些青春痘。结合会谈、量表检测及母女的描述,考虑是中度焦虑、中度抑郁,表现为躯体不适为主。经过吕主任按时6次咨询后,头晕基本消失,按时上学,情绪平稳。焦虑、抑郁症状消失。


烟台山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吕翠主任介绍,像宁宁这样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总结如下:一,父母会经常为了孩子的学习争吵。二,妈妈为孩子付出的太多,大包大揽了孩子的一切,而让自己过得“一塌糊涂”,对于孩子来说,压力太大,孩子感觉如果考不上大学就对不起妈妈。但是压力太大的时候就会影响了孩子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学习成绩反而受影响,学习成绩下降,孩子感觉自己价值感就低,情绪也会低落,身体会出现一些反应,如头晕、发烧等。三,父母只让孩子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让做,体现孩子价值的方面太少,一旦学习受挫,孩子整个生命状态就会下降,感觉自己活着没意义了,严重者会结束自己的生命。

谁“废”了孩子的“武功”?

有许多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当前,许多孩子从小被溺爱,吃饭、穿衣、洗衣服、刷鞋、做饭、做家务等自理能力被“剥夺”了,甚至在学校,办黑板报、各种活动的组织、协调也被家长全包了,特别是由老人带的孩子,情况更加严重。


吕翠主任说,用进废退,当孩子进入青春期,虽然看似和父母差不多高的孩子,但他们的内心极为“幼小”,这时许多人觉得孩子太脆弱了,心理承受力、决策力、协调力、组织力太弱了,有点小事就不堪一击、束手无策。如果这时,再把“脆弱”的帽子扣在孩子头上,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抑郁。


吕主任建议家长和老人要学会放手,从小让孩子学会自理自立,分担家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并鼓励孩子探索尝试,给孩子选择、决策、实施的机会。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孩子试错,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不断思考,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才能增强孩子的本领,让他们更有自信、力量与方向,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自己除了学习之外的“存在价值”。


同时,家长和老师要尊重孩子,平等地沟通,注重对孩子说话的语调、姿势, 当孩子犯错时,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先让孩子舒放情绪,耐心倾听孩子说明事实的来龙去脉,再针对具体的事进行引导,而不要因此打击孩子的人格。

父母和老师也要学习成长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未来,更是祖国的未来,烟台山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吕翠主任建议广大家长和老师,要自省,更要学习成长。


一、作为父母:

1、父母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将自己的压力、情绪传递给孩子。

2、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避免盲目离婚。发现问题时先选择调整自己,如寻求专业咨询师帮忙等,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

3、父母要遵守诺言。

4、注意倾听,而且有爱要用“心”表达出来。

5、接纳孩子的完美和不完美,表达情绪针对事,学着科学的引导和鼓励,正确引导孩子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6、父母也要学习、成长,提升人文修养。家长要学会放手,在保证安全前提下,让孩子学会自理、自立,并支持孩子分担家务,学着承担责任。

7、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如果孩子爸爸很少在家陪伴,当电话或视频时,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等,同样也能支持到孩子;或者妈妈可以“转达”爸爸对孩子的认可,也是可以代替一部分爸爸的作用。切记要注意语音语调、眼神等肢体语言的运用。单亲家庭也可参考运用。

8、建议家长先学会爱自己,有能力爱自己,才真正有能力爱孩子多一些。不要只将精力用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过分的压力。


二、学校方面:

老师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将自己的压力、情绪传递给孩子。同时,尊重鼓励孩子,平等沟通,先看到孩子这个人,注意倾听。鼓励孩子思考表达,给孩子说话的机会,避免冤枉孩子。老师要不断学习,参加相关培训,提升人文修养,让自己的成长跟得上甚至超过学生成长的步伐。

同时,学校要增强心理咨询老师的专业能力和配备,及时干预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避免形式化。鼓励支持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咨询,早期干预,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三、学生本身:

作为学生要进行广泛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拓视野,敢于尝试,培养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进行有氧运动,每天30-60分钟,如跑步、打球、游泳、拳击等。主动与父母和老师沟通,尝试着主动跟父母老师温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有焦虑、抑郁等症状主动找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或医院的心理医生。

链接:学生心理疾病的常见表现

1、躯体化症状(心身症状):如失眠、头晕、头疼、心慌胸闷、恶心腹痛、甚至发烧、行走不稳等症状,但相关化验及检查未见异常,或者轻微异常,但不能解释其所有症状,病人多家医院、多科室诊治,花费较大,但效果欠佳。


2、焦虑、抑郁:如可表现为困倦乏力、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感觉活着没意思,或者是感觉对不起父母、为了父母(多数是为了母亲)才活着,甚至自残、自杀行为。


3、学习成绩下降、玩游戏、间断待在家里、厌学,甚至干脆不去学校了、离家出走的想法或行为。


4、脾气暴躁,冲家人发脾气,甚至摔砸东西。或者通过“武力跟老师、同学等人群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