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说药】不仅能减肥还能长寿?降糖药真的这么神奇?
大家对二甲双胍了解不?它可是家喻户晓治疗糖尿病的老药,自1957年上市至今已经走过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
小伙伴们对其多少有点疑问吧,有人还说二甲双胍能减肥?!到底是咋样呢,我们药师会给大家一一解答哦~
供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广东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组稿
本期指导药师
刘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师,擅长感染性疾病、糖尿病及妇女妊娠和哺乳期用药咨询。
郭琳,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主管药师,内分泌代谢科临床药师,擅长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药物管理;擅长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用药管理和教育,包括服药方法、疗效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等;擅长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源性疾病的判断和处理。
二甲双胍的前世之谜
在提及二甲双胍的诞生之前,不得不说说与之密切相关的一种植物-山羊豆。山羊豆是一种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亚洲西部的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有多种名称,如山羊芸香、法国紫丁香等。
20世纪前叶,在一些国家用于园林种植,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在中世纪起就被用来治疗糖尿病的多尿,并在治疗鼠疫中用来发汗。
山羊豆
1922年英国爱丁堡的Geoges Tanret发现一种名为山羊豆素的低毒的胍类生物碱,即山羊豆碱。1957年,Sterne等在人体研究中初步证实,山羊豆碱经化学改造得到的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效,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Sterne将二甲双胍命名为“Glucophage”(“葡萄糖吞噬者” )。
二甲双胍结构
上世纪中叶,二甲双胍在法国上市,作为家族兄弟的苯乙双胍在美国上市,丁双胍则在德国上市。但在最初的竞争中,由于二甲双胍降糖作用较弱,与降糖作用强大的苯乙双胍相比,二甲双胍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
虽然苯乙双胍在60年代大出风头, 但1968年,美国“大学联合糖尿病研究计划(UGDP)”研究结果提示,苯乙双胍可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这样在70年代末,苯乙双胍和丁双胍几乎完全退出了市场。本是同根生的二甲双胍难免不受牵连,被建议退市,再次陷入被冷落和误解的境地。
但真正的经典药物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随后陆续进行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因为分子结构不同,它不会抑制乳酸的释放和氧化,导致的乳酸酸中毒发生率也远远低于它的两个兄弟,美国FDA认可二甲双胍的大量实验安全证据后,于1995年批准二甲双胍上市。
每个经典药物的背后都有无数的实践验证,“UKPDS研究”(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最终帮助二甲双胍走上了2型糖尿病治疗的第一线。这项研究从1977年开始到1997年结束,之后又随访了10年,时间跨度30年,不仅是医学史上耗时最长的研究,也是糖尿病治疗领域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对糖尿病的防治规范和指南的制定具有极大的影响。
在这个研究中,二甲双胍治疗被首次证实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随后好事接踵而来,再也无法阻挡它的光芒,它的适应症也随着各种研究的不断开展而延伸。
当下,作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二甲双胍具有价格低廉,疗效可靠,低风险的特点,目前应用于临床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在我国也已有20多年的临床经验。
国内外主要糖尿病指南均建议,无论对于超重还是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除非存在禁忌证或无法耐受,否则都应从一开始就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1],这体现了该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二甲双胍的今日风采
首先,二甲双胍有延缓糖尿病发生和降糖的功效: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是糖尿病发生的预警信号。在各类口服降糖药中,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比较独特,包括:
(1)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
(2)作用于外周组织(肌肉、脂肪),改善肌肉糖原合成,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3)作用于肠道,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提高GLP-1水平。
二甲双胍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延缓作用已被证实,如果没有使用禁忌症,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二甲双胍应作为一线首选药物,并可作为基础药物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其次,二甲双胍的其他作用:二甲双胍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二甲双胍的心血管获益最初在1998年被证明,结果公布自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 UKPDS)中一项对超重 T2DM 患者的小规模次级调查。二甲双胍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包括改善体重,血压,血脂水平,炎症标志物,高凝状态,血小板功能障碍和微血管反应性等[19]。
另外, 二甲双胍对某些类别的肿瘤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还有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报道。
二甲双胍的热门话题
01
二甲双胍能减肥么?
二甲双胍为使体重降幅最大的口服降糖药物[20]。使用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和胰岛素治疗2 型糖尿病可致体重增加,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可减轻上述药物对体重增加的影响 [21]。因二甲双胍的减重作用,需要胰岛素治疗的2 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也建议联合使用二甲双胍[22]。
二甲双胍减肥的非治疗机制可能源于以下三方面:1.对食欲(尤其对油脂和肉类)有一定抑制作用,尤其在服药的最初半个月至1月内较为明显2.致轻微腹泻的不良反应 3.诱导碳水化合物无糖酵解成乳酸,引起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消耗,最终减少人体能量获得[5]。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作用并不存在普遍性,尤其是源于作用机制与药物反应的食欲抑制和引起腹泻反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事实上,不同减肥药的机制不一样,FDA 在审批减肥药时会以体重下降至一定程度为标准,但二甲双胍的机制可能无法达到这样的幅度。
目前的共识是,结合饮食控制、增加运动、生活方式改善和早期应用二甲双胍可减轻超重/肥胖患者体重,预防/延缓糖耐量低减患者转变为糖尿病。然而,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减肥作用的强弱、作为减肥药的使用安全性、合适的剂量选择均未获得有利的临床证据支持,迄今尚无充分证据表明二甲双胍可作为非糖尿病患者的减肥用药。
02
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可以使用二甲双胍吗?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理应用二甲双胍可以达到良好的降糖效果,且较少的低血糖风险对老年患者也有一定益处,但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3~6个月检查1次)。80岁以上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如掌握好适应证,从小剂量起始,在合理监测条件下,应用二甲双胍仍然可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年龄并非二甲双胍治疗的禁忌,但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
老年肾功能中度不全的患者{eGFR(肾小球滤过率) 45~59ml/ (min·1.73m2)}者,应该减少剂量;如肾功能重度不全的患者{eGFR<45ml/ (min·1.73m2)},则不能使用。建议老年患者在医师指导下,定期监测肾功能,根据肾功能情况合理用药。
03
服用二甲双胍需要常规补充维生素B12吗?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引起维生素B12水平的下降。其机制可能是:
①小肠蠕动的改变刺激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竞争性抑制维生素B12的吸收;
②维生素B12内因子水平的变化及钴胺素内吞受体的相互作用;
③二甲双胍可以抑制回肠末端维生素B12内因子复合物钙依赖性吸收(这种抑制作用可以通过补充钙剂逆转)。建议长期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应适当补充维生素B12。不建议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常规监测维生素B12的水平。
“神药”二甲双胍使用全攻略
1
如图:二甲双胍主要药理作用是:(1)通过抑制糖异生,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2)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3)增加外周组织(肌肉、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4)增加胰岛素分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2]。
2
①在患者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应避免使用
②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通过估算eGFR水平调整剂量
③对于需要使用碘化造影剂的患者,请告知医师正在服用二甲双胍。因在检查前或检查时必须停服二甲双胍,至于检查前何时停服,需要根据评估肾功能决定。
作为一线和初始治疗药物,二甲双胍优势体现在1.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2.作用可靠且不易发生低血糖 3.可使肥胖患者体重稍减轻或保持稳定。在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上,近年来二甲双胍的应用门槛亦逐渐下放。特殊人群用药细则如下[1]:
1)心衰患者:回顾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本身不引起心衰,亦不会对心衰造成不良影响。201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指出,如果肾功能正常,二甲双胍可用于病情稳定的充血性心衰(CHF)患者。欧洲版二甲双胍说明书中已删除慢性心力衰竭的禁忌证
2) 65岁以上老年人:老年糖尿病患者合理应用二甲双胍可达到良好降糖效果,且较少低血糖风险,但需定期监测肾功能(3~6个月检查一次)。老年患者eGFR 45~59ml/(min·1.73m2)者应减少剂量。
3) 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的T2DM的儿童或青少年,且最高剂量不超过2000mg/d,不推荐用于10岁以下的患儿。
4) 妊娠糖尿病患者: ADA已允许二甲双胍用于妊娠期高血糖患者,在孕期的安全性级别等同于胰岛素(B级),但基于国内证据缺乏,我国药监部门尚未批准二甲双胍应用于妊娠妇女。
5) 肝功能不全的T2DM患者:肝功能严重受损会明显限制乳酸的清除能力,建议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或有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患者使用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
6) 肾功能不全的T2DM患者:建议根据患者eGFR水平调整二甲双胍剂量。eGFR≥60ml/(min·1.73m²)无需调整剂量,eGFR45~59 ml/(min·1.73m2)减量,eGFR<45ml/(min·1.73m2)禁用
3
目前,国内外主要有单一成分的二甲双胍普通片(250mg/片、500mg/片、850mg/片),二甲双胍缓释片或胶囊(500mg/片或500mg/胶囊),二甲双胍肠溶片或胶囊(250mg/片或250mg/胶囊),二甲双胍粉剂以及与其他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药物或DPP-4抑制剂组成的复方制剂等。三种主要剂型区别如下表:
剂型 |
体内过程 |
用法 |
特点 |
普通片 |
在胃内崩解释放,小肠吸收,空腹状态下口服二甲双胍500mg绝对生物利用率为50%~60%,胃内溶出速度快,约2h后达到血药浓度峰值 |
为避免空腹时二甲双胍对胃粘膜的刺激性,应餐中或餐后立即服用 |
剂量准确、保存时间长、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大 |
肠溶片 |
从胃排空到肠道后崩解,定位释药,可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性,给药后血药浓度上升缓慢,肠壁内药物浓度高 |
为避免其在胃内崩解,应于餐前半小时空腹服用不可掰开 |
对消化道刺激小,胃肠道不良反应小 |
缓释片 |
胃肠道内缓慢匀速溶出,持续释放,维持血药浓度平稳,达峰时间均值约7h,优势在于可减少服用次数 |
通常餐中或餐后服用,一般于晚餐服用一次即可,不可掰开 |
缓慢释放、平稳降糖、每日服药次数少 |
临床研究显示,在500~2000mg/天的剂量范围内,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3]。因此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为500mg/d,成人可用的最大剂量为2550mg/d,最佳有效剂量为2000mg/d,考虑药物临床疗效及患者依从性,使用时剂量调整原则则为“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
4
1)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往往发生于药物治疗的早期(绝大多数发生于前10周),后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基本消失,大多数患者可耐受。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适时调整剂量,可减少胃肠道反应。
2)2017美国糖尿病治疗指南指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引起人体维生素B12水平的下降,从而引发疲劳、心理变化、贫血及神经疾病等问题。因此建议长期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适当补充维生素B12[4]。
3)二甲双胍本身并无肝肾毒性。肝功能正常者,可接受推荐剂量范围内用药,肝功能受损者使用二甲双胍时应谨慎,因为肝功能受损会明显限制其对乳酸盐的清除能力。
4)二甲双胍直接以原形经肾脏排泄,所以患者肾功能损害时,易引起二甲双胍与乳酸在体内蓄积,有可能会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因此建议肾功能受损eGFR<45ml/(min·1.73m2)和低氧血症患者避免使用二甲双胍。目前,尚无确切的证据支持二甲双胍的使用与乳酸酸中毒有关,肝、肾功能正常者长期应用并不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
但在某些特定的病理状态下,如中度(3b级)和严重肾衰竭或肾功能不全、败血症、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近期发作的心肌梗死、休克、严重感染和外伤、外科大手术、脱水(严重腹泻和呕吐)、急性或慢性代谢性酸中毒、酗酒等会增加二甲双胍乳酸酸中毒风险,这些情况下,禁用二甲双胍。
5
二甲双胍被过分解读的抗衰老神奇作用近年来风靡各大“科普”头条,该论断最早应追溯至1980年Dilman和Anisimov等对双胍类药物影响寿命和肿瘤发生的研究结果。他们从3.5月龄开始在雌性C3H/Sn小鼠的饮水中添加苯乙双胍(2mg/d),结果显示苯乙双胍处理组与对照相比平均寿命延长了23%,最大寿命延长了26%[6]。而后众多研究者们利用二甲双胍进行了一系列不仅局限于啮齿类动物的相关试验,提示二甲双胍可以通过与热量限制相关的方式在酵母、线虫和小鼠等不同的模式动物中延长寿命[7][8]。
尽管动物实验结果令人振奋,二甲双胍延长寿命的机制却仍然模糊。目前的研究提示可能是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及其下游相关分子、减轻氧化应激及炎症损伤[9][10][11]等间接激活了与热量限制相同的信号通路,产生“模拟节食”的益寿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现有报道大多源于作用于动物的实验模型、机制探讨或是回顾性分析以及小样本观察,长寿作用并没有在健康人身上被任何相关专业文献及研究者报道证实,因此,有关二甲双胍在人类是否也能发挥长寿作用,如何给药及合适剂量与药效的评估仍亟待更为广泛的研究与讨论。
6
自从2005年一项回顾性调查发现使用二甲双胍的T2MD患者患肿瘤的风险明显低于使用其他降糖药的患者, 二甲双胍是否能作为抗肿瘤药物便成为研究热点[12]。大量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观察显示二甲双胍可以降低多种肿瘤的发病率,包括胰腺癌、直肠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肺癌等[13],相关机制最重要的即二甲双胍AMPK依赖的降糖机制。AMPK 是一个高度保守的磷酸激酶, 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真核细胞,而在多数肿瘤细胞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多项研究证明AMPK在肿瘤细胞中可以通过抑制糖质新生、脂肪生成和蛋白质合成等发挥抑制细胞恶性增殖的作用,而二甲双胍正通过特异性激活AMPK,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14]。除此之外,二甲双胍介导的非AMPK依赖的mTOR抑制作用,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依赖抗肿瘤作用[15][16]亦作为研究热点被广泛报道。
同样地,尽管体外实验或者动物模型体内实验的结果均支持二甲双胍降低肿瘤发生风险甚至逆转耐药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实验室研究所用的二甲双胍浓度远大于临床上人体内的二甲双胍治疗浓度。而且, 并非所有的癌症类型或亚型对二甲双胍的治疗均可产生同样效应。目前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二甲双胍可以作为抗肿瘤的治疗手段或者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纵观二甲双胍的“前世今生”,它以广泛的临床应用、充分的疗效证据、最高的卫生经济学效益,从曾一度在退市边缘挣扎,到如今的首选、全程用药,无不证实了其在糖尿病的治疗领域中的“王者地位”。严格掌握二甲双胍的适应症,以及特殊人群用药方法,避免有禁忌症的患者使用,是保证安全用药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母义明, 纪立农, 宁光,等.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年版)[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6, 24(10):871-884.
[2] Forslund K, Hildebrand F, Nielsen T, et al. Corrigendum: Disentangling type 2 diabetes and metformin treatment signatures in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J]. Nature, 2017, 545(7652):116.
[3] Garber A J, Duncan T G, Goodman A M, et al. Efficacy of Metformin in Type II Diabetes : Results of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Dose-Response Trial fn1[J].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997, 103(6):491-7.
[4] 田勍, 洪天配. 美国糖尿病学会2017年版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的解读[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7, 25(7):577-581.
[5] Kim Y W, Kim J Y, Park Y H, et al. Metformin restores leptin sensitivity in high-fat-fed obese rats with leptin resistance[J]. Diabetes, 2006, 55(3):716-724.
[6] Dilman V M, Anisimov V N. Effect of Treatment with Phenformin, Diphenylhydantoin or L-Dòpa on Life Span and Tumour Incidence in C3H/Sn Mice[J]. Gerontology, 1980, 26(5):241-246.
[7] Anisimov V N, Berstein L M, Egormin P A, et al. Metformin slows down aging and extends life span of female SHR mice.[J]. Cell Cycle, 2008, 7(17):2769-2773.
[8] Brian O, Monica D. Metformin Induces a Dietary Restriction–Like State and the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to ExtendC. elegansHealthspan via AMPK, LKB1, and SKN-1[J]. Plos One, 2010, 5(1):e8758.
[9] Owen M R, Halestrap A D E. Evidence that metformin exerts its anti-diabetic effects through inhibition of complex 1 of the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chain.[J]. Biochemical Journal, 2000, 348(Pt 3):607.
[10] Shaw R J, Lamia K A, Vasquez D, et al. The Kinase LKB1 Mediates Glucose Homeostasis in Liver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Metformin[J]. Science, 2005, 310(5754):1642-1646.
[11] Memmott R M, Mercado J R, Maier C R, et al. Metformin prevents tobacco carcinogen--induced lung tumorigenesis.[J]. 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2010, 3(9):1066.
[12] 薛朝军, 刘克辛. 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J]. 药学学报, 2015(10):1210-1216.[13] Pollak M N. Investigating Metformin for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J]. Cancer Discovery, 2012, 2(9):778.
[14] Zhang Y, Storr S J, Johnson K, et al. Involvement of metformin and AMPK in the radioresponse and prognosis of luminal versus basal-like breast cancer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J]. Oncotarget, 2014, 5(24):12936-12949.
[15] Kalender A, Selvaraj A, Kim S Y, et al. Metformin, independent of AMPK, inhibits mTORC1 in a rag GTPase-dependent manner.[J]. Cell Metabolism, 2010, 11(5):390.
[16] Xie Y A, Wang J, Mei J I, et al. Regulation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signaling by metformin in endometrial cancer cells[J]. Oncology Letters, 2014, 8(5):1993-1999.
[17] 任爱民, 李红, 沈淑凤,等. 滥服盐酸二甲双胍减肥致肝损害[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14(3):167-168.
[18] 江云东. 盐酸二甲双胍用于减肥时引起严重底血糖2例[J]. 四川医学, 2002, 23(9):897-897.
[19]. Anabtawi A,Miles JM. Metformin: non-glycemic effects and potential novel indications[J]. Endocrine Practice, 2016, 22: 999-1007.
[20]. Sattar N,McLaren J,Kristensen SL,et al . SGLT2inhibition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why did EMPAREG Outcomes surprise and what were the likely
mechanisms?[J]. Diabetologia, 2016, 59(7): 1333-1339.
[21]. Dormandy JA,Charbonnel B,Eckland DJ,et al .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macr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the PROactive Study (PROspective pioglitAzone Clinical Trial In macroVascular Event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05, 366(9493): 1279-1289.
[22]. Kernan WN,Viscoli CM,Furie KL,et al . Pioglitazone after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 N Engl J Med, 2016, 374(14): 1321-1331.
编辑:许诗蕾 责编:陈广泰
小贴士: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以临床医生指导为准。
对二甲双胍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咨询供稿单位及其他正规医疗机构临床药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每周一上午:孕妇/哺乳期用药咨询
※每周二上午:器官移植用药咨询
※每周三上午:慢病用药咨询
※每周四上午:抗凝药物咨询
※每周五上午:慢病用药咨询
※预约挂号:
可在健康之路、翼建康App预约挂号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药学门诊
※内分泌患者用药管理
星期一(8:00-12:00 14:30-17:30)
※消化系统疾病和感染疾病患者用药管理
星期二(8:00-12:00)
※肿瘤患者用药管理
星期二(14:30-17:30) 星期三(14:30-17:30)
※移植患者用药管理
星期三(8:00-12:00)
※呼吸系统疾病和感染疾病患者用药管理
星期四(8:00-12:00)
※孕妇、哺乳期用药
星期四(14:30-17:30)
※心血管疾病、抗凝患者用药管理
星期五(8:00-12:00 14:30-17:30)
投稿看这里
欢迎各医疗机构药学人员以个人的名义或集体(医院、科室)的名义投稿。
来稿方式:稿件发至邮箱pharma_jiali@163.com;
联系电话:李佳 137-1103-0785
稿件请务必署名:作者或单位名称+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以便及时沟通。
更多想了解的用药问题,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由专家为您解答!
点个永远不生病!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健康资讯
点亮我的小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