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五倍子

振宇药业



概述


五倍子,中药名。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或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var.sinica(Diels) Rehd.et Wils.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Bell)Baker寄生而形成。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广西等地。具有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之功效。常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自汗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别名


盐麸叶上球子、文蛤、百虫仓、木附子、漆倍子、红叶桃、旱倍子、乌盐泡。


图片


产地


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广西等地。此外,如湖南、河南、甘肃、广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地亦产。


形状鉴别


角倍,又名:菱倍,花倍.呈不规则的囊状或菱角状,有若干瘤状突起或角状分枝,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有灰白色软滑的绒毛,质坚脆,中空,破碎后可见黑褐色倍蚜的尸体及白色外皮和粉状排泄物。壁厚1~2毫米,内壁浅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质样。气微而特异,味涩而有收敛性。以皮厚、色灰棕、完整不碎者为佳。


②肚倍,又名:独角倍。呈纺锤形囊状或长圆形,无突起或分枝,外表毛茸较少,壁厚2~3毫米,折断面角质样,较角倍光亮。以个大、皮厚、质坚、完整者为佳。


炮制


拣净、敲开、剔去其中杂质。


性味归经


【性味】

酸,平。

①《开宝本草》:味苦酸,平,无毒。

②《纲目》:酸咸,平,无毒。

③《本草备要》:咸酸涩,寒。


【归经】

入肺、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肾三经。


功能主治


敛肺,涩肠,止血,解毒。治肺虚久咳,久痢。久泻,脱肛,目汗,盗汗,遗精,便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肿毒,疮疖,睫毛倒卷。

①《本草拾遗》:治肠虚泄痢,热汤服。

②《日华子本草》:治中药毒,消酒毒。

③《开宝本草》:疗齿宣疳蠿,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

④《本草图经》:生律液。

⑤《本草衍义》:口疮,以末掺之。

⑥《本草衍义补遗》:菩收顽痰,解诸热病。

⑦《本草荤筌》:煎汤洗眼目,消亦目止疼,专为收敛之剂。

⑧《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用于火伤及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5~2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汤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事项


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及积滞未清之泻痢忌服。

相关配伍


①治泻痢不止:五陪子一两。半生半烧,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红痢烧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汤下。(《纲目》)


②治脱肛不收:五倍子末三钱,入白矾一块,水一碗,煎汤洗之。(《三因力》)


③治产后肠脱:五倍子末掺之;或以五倍子、白矾煎汤薰洗。(《妇人良方》)


④治寐中盗汗:五倍子末、荞麦面等分。水和作阱,煨熟。夜卧待饥时,干吃二、三个,勿饮茶水。(《纲目》)


⑤治自汗盗汗: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纲目》)


⑥治虚劳遗浊:五倍子一斤,白茯苓四两,龙骨二两。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用盐汤送下,日三服。(《局方》玉锁丹)


⑦治消渴饮水:五倍子为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世医得效方》)


⑧治粪后下血,不拘大人小儿:五倍子末,艾汤服一钱。(《全幼心鉴》)


⑨治小便尿血:五倍子末,盐梅捣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五十丸。(《濒湖集简方》)


⑩治鼻出血: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鲜绵灰等分,米饮服二钱。(《纲目》)


⑾治牙缝出血不止:五倍子,烧存性,研末敷之。(《卫生易简力》)


相关论述


1、《纲目》:“盐肤子及木叶,皆酸咸寒凉,能除痰饮咳嗽,生津止渴,解热毒、酒毒,治喉痹、下血、血痢诸病。五倍子乃虫食其津液结成者,故所主治与之同功。其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烂。”


2、《本草经疏》:“五倍子得木气而兼金水之性,《本经》(应为《开宝本草》)主齿宣疳莈,风湿癣疮,及小儿面鼻疳疮者,皆从外治,取其苦能杀虫,酸平能敛浮热,性燥能主风湿疮痒脓水。五痔下血者,大肠积热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肺得敛肃,则大肠亦自清宁也。藏器疗肠虚泄利;《日华子》主生津液,消酒毒;时珍谓其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者,悉假其入肺清金,收敛固脱之功耳。”


3、《本草求真》:“五倍子,按书既载味酸而涩,气寒能敛肺经浮热,为化痰渗湿、降火收涩之剂;又言主于风湿,凡风癣痒瘙,目赤眼痛,用之亦能有效。得非又收又散,又升又降之味乎?讵知火浮肺中,无处不形,在上则有痰结、咳嗽、汗出、口子、吐衄等症;在下则有泄痢、五痔、下血、脱肛、脓水湿烂、子肠坠下等症;溢于皮肤,感冒寒邪,则必见有风癣痒瘙,疮口不敛;攻于眼目,则必见有赤肿翳障。用此内以治脏,则能敛肺止嗽,固脱住汗,外以治肤熏洗,则能祛风除湿杀虫。药虽一味,而分治内外,用各不同,非谓既能入肺收敛,又能浮溢于表,而为驱逐外邪之药耳。书载外感勿用,义实基此。”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