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养阳正当时
■编辑:流岚
今年的6月21号为夏至,夏至古时又称夏至节。夏至从阴阳二气来看,就是阳极之至。《恪遵宪度抄》上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礼记》中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呜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俗话说“夏至一阴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致使人脆弱,容易患各种疾病。所以,合理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
饮食养生
过了夏至,出汗量大大增多。中医有“血汗同源”之说,认为汗液为津液所化,血液唾液同出一源,而血液为心所主,故又有“汗为心之液”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具体说到:“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夏季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因此为了更好地度夏,这个节气应用饮食养生,必须把握时令与脏腑的关系,有目的地补充心脏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昧以补心。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正如《颐身集》所说:“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未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夏至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与之相应的,此时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运行趋外,皮肤松弛,毛孔张开,阳气大量溢出体外,消耗过多则会使人体阳气处于内虚状态。因此,夏至养生遵循“春夏养阳”的原则,适当吃些温热食物。
夏至养生药膳推荐
枣仁饮
原料:龙眼肉 10 克,炒枣仁 10 克,芡实 12 克。
制作:炒枣仁捣碎,用纱布袋装。芡实加水 500 毫升,煮半小时后,加入龙眼肉和炒枣仁,再煮半小时。取出枣仁,加适量白糖,滤出汁液。
功效:养血安神,益肾固精。
枸杞滑溜里脊片
原料:猪里脊肉 250 克,枸杞子 50 克,水发木耳、水发笋片、豌豆各 25 克,蛋清 1 个,调料适量。
制作:枸杞子 25 克水煮取 25 毫升浓缩汁,另 25 克洗净蒸熟备用;将里脊肉抽去白筋,切片,用蛋清、水淀粉、盐拌浆后,投入热油锅,熟透,油热后捞出沥油;待锅内油热时,放入葱、蒜、姜、米醋、料酒翻炒,加入清汤 1 勺,枸杞子浓缩汁及蒸熟的枸杞子,将里脊片下锅,搅匀后勾芡,加味精即成。
功效:养心安神。
兔肉健脾汤
原料:兔肉 200 克,淮山 30 克,枸杞子 15 克,党参 15 克,黄芪 15 克,大枣 30 克。
制作:兔肉洗净与其它配料武火同煮,煮沸后改文火继续煎煮2小时,汤、肉同食。
功效:健脾益气。
情志养生
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
嵇康在《养生论》中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告诉人们在炎热的夏天,应当调整呼吸,运用气功,使心神安静,意念中想心中存有冰雪一样,才不会感到天气极其炎热了;不应当被炎热扰乱心神,使心境烦躁,这样会使身体感到天气更炎热。这种“心静自然凉”的做法,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起居养生
夏至时节,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晚睡早起。“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以避免炎热之势,恢复精力。
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因为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最后提醒大家,夏天阳光刺眼,配戴太阳镜的人多,但要避免不防紫外线的变色眼镜。因为变色眼镜可减弱可见光而使瞳孔长期处于扩大状态,导致大量的紫外线进入眼睛。而过量的紫外线会引起角膜水肿,失去原有的弹性和光泽,使瞳孔对光的反应迟钝,视力下降。如长时间作用还可能导致晶体钙化和硬化,诱发白内障。
感谢阅读与分享
信源:《漫谈夏至及养生》徐成文、《夏至养生需吃苦》周天寒、《夏至节气养生药膳》宋咏春
他们在阅读:
【声 明】
图文版权归属原始权利人,本平台非商业用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文由中药新药微信平台编校发布,请尊重他人劳动,公众号转载请标明“转自中药新药(zyxylc)”!谢绝删除出处直接复制!
欢迎原创投稿!投稿Email:lx@zyxy.com.cn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洽谈授权或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