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全国一流”,有能力为病人争取更多机会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杜晨薇
与赵英签约的患者有12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无事不扰”,17、18个常来常往的,都和赵英是微信好友。与其说他们是赵英的病人,不如说是她的“铁杆粉丝”。
6月7日下午1点58分,救护车将一名神志不清的病人送至奉贤区南桥镇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听到救护车警鸣,全科医生赵英放下手头的工作,第一个冲下楼。
嘈杂打破了门诊大厅原有的秩序,所有人都将目光转向那床载着病人的救护担架。检查和询问过后,赵英迅速作出判断——眼前这个口角歪斜、行为狂躁、血压飙高的病人很可能发生了脑血管意外,要立刻通过静脉注射降颅压药物稳定病情,再送往上级医院医治。
从业20年,赵英每天都会面对这样的场景。通过社区全科医生的急救处理,很多病人宝贵的救治时间得以延长。2016年,赵英拿到了全科医疗领域的重量级荣誉,成为了全中国仅有的6名“基层卫生技能标兵”之一。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储备,让她有能力为病人争取更多机会与希望。
唯一代表上海参赛的“种子选手”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面向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能竞赛,以比赛助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经过院内的推选,赵英作为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出战”队员之一,先后参加了区、市、国家三级的选拔赛,最终捧回“城市全科医疗”项目的全国一等奖,荣获“基层卫生技能标兵”。
比赛的内容很复杂,除了笔试之外,还涉及灌肠、换药、胃管插管等多个环节的实际操作,真正考验一个基层全科医生实战能力。“此时,据我上一次参加考试已经过去近20年了”。从学校毕业后,赵英始终忙碌在工作岗位上,极少有静下来学习的机会。接过比赛任务,赵英像个学生一样,先给自己定了一张时间表:下班后,5点至5点半,吃饭;5点半至11点半,逼着自己看书。赵英的自我强迫很有效,“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到晚上11点,根本感觉不到困。”
当时,正值儿子备战中考。赵英把儿子的起居和学习全部交给了丈夫和父母。一次,赵英连续十几天埋头在医院的实训室、示教室、图书馆,和家人久违的通话里,儿子怨念地发问:“妈妈,你不管我了吗?”。“狠心”的赵英却继续在写字台前稳坐如钟。“其实我心里想的是,我别的帮不了他,却可以用实际行动做孩子的榜样。”
市级层面的最后一场比赛中,赵英强烈预感自己“折戟”了。此前,为了给她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不少同事都主动给赵英当“陪练”,一遍遍地模拟胸穿、腹穿、男女导尿管、胃管置入、心肺复苏等各类实用情境。每个人都暗自希望赵英能脱颖而出,代表上海“走出去”。“害怕辜负大家的期望和努力,公布成绩后我根本没敢看”。直到一位老同事带回了“赵英是唯一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比赛”的消息,所有在场的医护人员才抱作一团。这家远郊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就这样凭着不断地自我磨练和团结配合,赛出了最好水平。
赵英说,在最后的全国赛中,她已经可以非常娴熟地应对从接诊、问诊、胸片阅读、医疗技能的全流程考核,真正从最初那个“哪个科室缺人就到哪”的小医生,全然蜕变成了极具专业技能的全科医生。“长达半年多的备考后,我真切地发现自己在处理各类疾病方便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西渡的老百姓可以因此受益了。”
那个看病很慢的医生
熟悉赵英的患者,常常会笑着说,“她是个看病很慢的医生。”病人来了,赵英不急不躁,关上诊室的门,细细的查问。身体有什么不适?吃了什么药?吃完有什么反应?作息饮食是否规律?……一位老病患告诉记者,每个病人都希望等待时间短一些,轮到自己了却又巴不得能和医生多说上几句,看得细致一些。“所以我们喜欢赵医生。”
不久前,赵英的门诊来了这样一位病人:他因为右季肋区疼痛一个月,辗转多家三级医院,均被诊断为带状疱疹。赵英没有放弃,认真仔细地询问病史,并建议患者拍摄胸片。最终,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右肺占位,目前已得到及时救治。
赵英说,社区医院全科门诊接诊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慢性病多,有些疾病的表征就隐藏在患者的日常行为中,多问一些生活的细节,可能就会发现更多潜藏的病症。如今赵英代教自己的学生学生、徒弟,传授的第一个秘诀,也是“慢”。
“慢”更深层的意味,是耐心。一年前,奉贤邬桥社区的一名小儿麻痹患者被家属送到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时,患者左脚长了一个巨大肿块,重达五、六十斤,不要说行走,就连翻身都成了奢望,长期卧床导致他的后背部、尾骶部、髋部都长了大面积的褥疮,甚至流脓。仔细查看后,赵英告诉家属说“褥疮有信心治好,只是需要时间。至于左脚的肿块,可以帮你找专家想想办法。”听说可以收治,患者的姐姐竟扑通一声跪下来了。在被多家医院拒绝后,患者和家属在赵英这儿看到了希望。病人病情较重,常常一天要换3次药,每一次,都需要把腐肉切除、消毒、再敷药。就这样,赵英一次不落地料理了病人整整一年,直到褥疮康复。
铁杆粉丝团
近年来,上海率先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推出“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即居民可自愿选择一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一家区级医院、一家市级医院进行签约。据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披露数据,截止到今年5月,签约市民人数已超过400万。
与赵英签约的患者有12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无事不扰”,17、18个常来常往的,都和赵英是微信好友。与其说他们是赵英的病人,不如说是她的“铁杆粉丝”。
陈辉是粉丝团的一员,半年前与老伴徐惠英从黄浦区搬来奉贤。头一次到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药,就碰上了赵英。给陈辉做了检查、开了药后,赵英还仔细叮嘱了药量和用法。此后每隔十天半个月,老两口总要来医院里瞧瞧毛病、做做理疗。每次碰面,赵英都会像“老熟人”一样,问问老人身体状况,家里的情况等等。而视力不好的陈辉也不忘经常给赵英的微信朋友圈点赞。“偶尔看她工作累了,还会鼓励几句,就像看到自己女儿一般,” 陈辉说。
自从成为家庭医生,赵英的手机常常是24小时开机的。去年,签约市民李大爷突然慢阻肺病加重。夜里8点下着滂沱大雨,接到消息的赵英果断送李大爷到了三级医院,诊疗过程中,这一老一少握着彼此的手,鼓励、安慰。直到大爷脱离危险,赵英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
赵英说,家庭医生有几条不二准则是必须遵守的:“留下准确的电话号码”,“手机24小时开机”,“有事外出或休假,应与签约患者沟通并告知接替者的姓名”,“签约患者入院治疗,应时刻关注”……“尽管是细枝末节的小事,但只要关乎病人的健康与安危,就一点都马虎不得。”如今,赵英的“粉丝团”越来越大,为了方便与病患交流,她甚至建了一个群。群里,医生与患者常常如一家人般,嘘寒问暖着……
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图片编辑:朱瓅
图片来源:李茂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