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的家庭药箱放在哪儿了呢?

金日制药OTC

家庭药箱操作指南

家庭药箱需要配备哪些药品?

家庭药箱如何去管理?

家庭药箱需要如何存放?

一文统统搞定!



为了方便、及时地用药,特别是一些有老人、小孩或成员有慢病的家庭,都会备有一个小药箱。但是,家庭药箱应配备哪些药品?家庭药箱里不同的药品如何管理?各类家用药品应当如何储存呢?


一、怎样配备家庭药箱

品种要少而精,数量不宜多。

家庭药箱一般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以及时令性疾病的药物为主。家庭常用药品是为了使一些小病患能得到及时治疗、尽早控制,或至少能在去医院前做些临时处理。但要注意,对自己不能确诊或症状较重、变化较大的疾病,不能擅自用药。家庭药箱的品种要少而精,数量不宜多,可随时加以调整、更新。每个家庭因成员的健康状况不同,所备的药品也应有所不同,以下推荐的几种药是一般家庭最需要的常备药。


 (1)感冒类药


 感冒康胶囊美扑伪麻片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酚麻美敏片银翘解毒片、板蓝根冲剂、藿香正气水等。 


(2)解热镇痛药 


布洛芬、索米痛片、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 


(3)镇咳祛痰药 


喷托维林、盐酸溴己新蜜炼川贝枇杷膏盐酸氨溴索等。 


(4)胃肠解痉药 


法莫替丁钙镁咀嚼片、多潘立酮、健胃消食片等。 


(5)止泻药 


小檗碱(黄连素)、洛哌丁胺、蒙脱石散剂等。 


(6)抗过敏药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7)外用药 


酮康唑乳膏、舒伕(复方醋酸地塞米松凝胶)、来易贴(复方庆大霉素膜)、酒精、碘酒、高锰酸钾、云南白药、伤湿止痛膏、创可贴、双氯芬酸乳胶剂、京万红软膏等。 


(8)钙制剂及维生素类 


 钙尔奇 D、复合维生素 B、善存等。 


(9)特殊疾病用药 


心脑疾病患者备复方丹参滴丸。 


(10)其他 


风油精、清凉油、季德胜蛇药、84 消毒液、消毒药棉、纱布胶布等。 




二、怎样管理家庭药箱


以下这四点注意事项要留意 


(1)分类存放 


中药和西药分开,外用药和内服药分开,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开,成人与小儿药分开,急救药与常规药分开,特别要注意的是毒性较大的药品要严格保管,标记清楚,以免拿错、误服,发生危险。药品应放在安全的地方,防止儿童误服。


(2)注意有效期与失效期 


药品均有有效期和失效期,过了有效期便不能再使用,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至会带来不良后果。散装药应按类分开,并贴上醒目的标签,写明存放日期、药物名称、用法、用量、失效期。每隔 3 个月左右,最好将家庭药箱检查一遍,如果发现药品发生变质、潮解、霉变或过期等现象,则需要及时丢弃、及时更换,以免误服。 


(3)注意药品的贮存条件 


药物常因光、热、水分、空气、酸、碱、温度、微生物等外界条件影响而变质失效。因此,应注意药品的保管条件,避免高温、光照和潮湿。许多药品说明书中有“密封,阴凉处保存”字样,密封是指隔绝空气,避免药品氧化等,也避免潮湿空气的进入,造成药物的潮解等。阴凉处是指不高于 20℃的环境中,如果是“冷处”,就应在 2~10℃环境中,一般冰箱的冷藏室可以满足要求。 


(4)注意外观变化 


贮备药品使用时应注意观察外观变化。如片剂产生松散、变色;糖衣片的糖衣粘连或开裂;胶囊剂的胶囊粘连、开裂;丸剂粘连,霉变或虫蛀;散剂严重吸潮、结块、发霉;眼药水变色、混浊;软膏剂有异味、变色或油层析出等情况时,则不能再用。 




三、如何妥善储存各类家庭用药


严格遵照药品的贮存要求保管


(1)冷藏保存 


凡温度过高会变质或变形的药品应放在的低温环境中保存,一般室温达不到这一要求,因此宜放在冰箱中冷藏。受热后易变质的药品一般在包装上都会注明贮藏温度,常用的有胰岛素、丙种球蛋白及各种生物制剂,受热后易变形的药品有各种肛门栓剂、阴道栓剂。 


2)密闭保存


 有些药品久置空气中易于风化,应密闭保存,如硼砂、硫酸镁、枸橼酸等;有些药品长期接触空气会被氧化,如维生素 C、鱼肝油滴剂等。一些易挥发的药物,如红花油、碘酒及其他含酒精的制剂也要密闭保存。要密闭保存的药物应放在玻璃瓶内,瓶口要封严,不能用纸盒贮存,否则易变质。 


(3)防潮保存 


许多药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药品可出现融化、发霉、发酵、粘连等潮解现象,这些药物就不能使用。因此,应尽量将它们放在密闭的小瓶内,并置于干燥处保存。特别容易潮解的药品有:阿司匹林、干酵母、维生素 B1、葡萄糖酸钙及一些含糖多的糖衣片,胶囊剂也极易受潮。 


(4)避光保存 


有些药品如氨茶碱、维生素 C、硝酸甘油及各种针剂在光线作用下,会使其变质,应放置在棕色瓶中并置于暗处保存。当然,其他药品也要尽量避光。温馨提示:家庭贮备药品应严格遵照不同药品的贮存要求仔细保管,防止药品变质失效或毒性增加,以提高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参考来源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药品安全知识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