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基层医改10年带来的变化和启示
医改,是一场逼出来的改革。
直面“看病贵、看病难”的尴尬与无奈,带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百姓对看病就医的诉求,合肥基层医改在众人瞩目中启动。
2009年,合肥基层医改元年。
十年时光,弹指一挥。十年历程,沧桑巨变。
在这十年,合肥基层医改究竟带来了哪些变化?基层医改的“合肥样本”因何享誉全国?
坚持固本强基,投入大量资金建强基层卫生机构,这是合肥的视野。
破除以药养医,大幅挤压药品价格中的虚高水分,这是合肥的勇气。
激活体制机制,用好指挥棒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这是合肥的魄力。
创新服务理念,将基本医疗与健康管理有机结合,这是合肥的远见。
矢志先行先试,试水大医院高年资护士下沉社区,这是合肥的胆识。
健康合肥,意味几何?合肥以基层医改为契机,推动就医流程再造,打通基层机构与大医院之间的“循环通道”,为破解百姓看病难题作出不懈探索。
健康合肥,行稳致远。合肥以基层医改为契机,注重基本医疗与健康管理“两翼齐飞”,让医患重回和谐与融洽,让医生重获价值与尊严,让患者重建理解与信任,最终推动居民健康水平迈向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斯是记录,更为启示!
6月22日8:00,四里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走进全科诊室,穿上白大褂,戴上听诊器,社区医生王莉莉就这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数年如一日。
“王医生,血液检查结果出来了,您看我这个检查可有问题?”当天上午,阮贞友就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王莉莉咨询自己的健康状况。
今年75岁的阮贞友,看上去比同龄人要年轻一些,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还很健谈。在阮贞友看来,他的身心健康,与家门口这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密切相关。
2016年4月,四里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初步解决了市区西北部居民看病就医难题。“一直以来,市区西北部都没有大医院,当地居民看病很不方便。”中心主任陈静波说。
2009年12月1日,一位患者在合肥市庐阳区亳州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窗口拿药。刘军喜/摄
阮贞友是个“老合肥”,对此感触很深。“之前,大家看病都去市一院或省级大医院,排队看病加上来回坐车,看个小病都得半天时间,我们能不去就不去,经常是小病拖成了大病。”
四里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后,很受老百姓欢迎,现在的日门诊量达到了350多人次。对于广大居民来说,家门口有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遇上个头疼脑热,大家都能经常过去找医生看看,既方便又放心,还不用花费太多时间。
相对于大医院而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于其独特的位置优势,在居民健康守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合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建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做到“软硬并举”,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有人有钱有场地”。
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史河路拓佳广场的一幢办公楼。“老城区寸土寸金,政府给我们找了这么一块场地,非常不容易了。”中心副主任孙成云说,中心面积不大,但功能齐全,服务半径也不小,覆盖人口8万多人。
“印象中,七八年前这里还没有社区医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了这个社区医院,平时看病就方便多了。”居民张永成说,家里老人时常测量个血压、血糖之类的,都可以自己到社区医院,再也不用家人陪着上大医院了,现在上班请假都少多了。
2015年12月9日,合肥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辖区患者使用远程医疗设备检查心电图。高博/摄
根据《合肥市“十三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合肥将构建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二三级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全市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岁月更迭,阳光普惠。如今,优质基层卫生服务正悄然来到百姓身边,逐步改变他们的生活。
“每天早上,我都会用社区中心发放的电子血压计测量一下血压,血压值随后会自动传到中心网络平台。一旦发现血压不正常,社区医生就会电话提醒。现在酒不敢随便喝了,饮食也健康多了。”提起社区卫生服务,居民周柏林赞不绝口。
十年磨一剑。
2009年,合肥启动基层医改试点,庐阳区和肥西县被列为全省试点县区。
2010年,基层医改在合肥全面推开,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2011年,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扩大至非政府举办医疗机构,广大市民到基层看病就医全部享受“平价药”。
……
2018年,市医改(医保)办正式揭牌成立,新的医改(医保)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一路走来,合肥基层医改不断步入深水区,在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道路上作出不懈探索。“基层医改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切实降低了百姓的就医负担。”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说。
这是安徽基层医改“零差率”销售牌对药品价格进行公示。刘军喜/摄
目前,合肥已拥有6家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是庐阳区亳州路街道、双岗街道、杏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蜀山区南七街道、稻香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肥经开区海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自基层医改启动以来,庐阳区卫计局局长柯漫雪一直致力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可以说是合肥基层医改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强基层是前提,基层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上来了,才能让百姓选择在基层就医。”
“服务模式变化,是基层医改一大亮点。”柯漫雪说,当前,社区医生普遍告别了“坐堂医”模式,不再是坐在诊室等着居民上门,而是主动进家入户,向广大居民提供各类医疗卫生服务。
这一模式的变化,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在陈村路社区“健康小屋”,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定期来到这里,为周边居民提供基本医疗、预约体检、慢病筛查、用药指导等多重服务。
“健康小屋相当于中心的‘派出机构’。考虑到部分社区距离中心较远,我们就派医生到健康小屋,就近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居民健康提供保障。”孙成云说。
到今年初,全市家庭医生共签约服务292.88万人,签约率37.2%。其中,重点人群147.1万人,签约率62.3%;有偿签约172.9万人,有偿签约率21.9%。
合肥市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为一名老人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刘军喜/摄
“现在有个小毛病,我们都是直接给家庭医生打电话,他们的服务态度很好,有些小问题,当场就给解决了,根本不需要再去医院挂号,真是名符其实的‘家庭医生’。”谈及这项服务,周柏林感触很深。
“昨晚10点多,还有一位居民在微信中咨询孩子皮肤问题。看到后,我在第一时间就给她作出答复,告诉她是蚊虫叮咬,不用太担心。”在王莉莉的微信中,绝大多数聊天记录都是来自她与居民。
对于很多居民来说,“家庭医生”不仅仅是他们的医生,更是他们的健康顾问。在与家庭医生的闲聊中,他们消弭了应对疾病的担忧与恐惧,收获了重建健康的勇气与信心。
当然,“看病难、看病贵”从来都不是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而是集中体现在大医院,特别是一些省级大医院。
“身体健康是群众的最重要的需求。群众到大医院就医的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本市县域内就诊率未达到国家要求的90%目标。”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说。
“积习难改”又该如何改?
“群众就医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转变,只有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基层医疗机构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认可,分级诊疗才能切实落实。”该负责人如是表示。
在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到周六上午便出现热闹景象,经常是一群人带着孩子在排队挂号,让人一度产生置身于大医院的错觉。
“我们与省中医院是医联体医院,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桂金贵每周六上午都到中心坐诊,很多居民都是冲着他来的,‘一号难求’也是常有的事。”孙成云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结成医联体,极大提升了社区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服务。
2018年3月8日,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与蜀山区卫计局举行创新城市医联体妇幼保健框架协议签订及授牌仪式,该区南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全省第一家社区妇幼保健医联体试点机构。
目前,全市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16家省、市级医院签订了医联体协议。根据双方协议,医联体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门诊挂号预约制,病人经基层医疗机构接诊后,根据病情需要直接预约医联体专家门诊号;需转院治疗的,通过绿色通道进行上转。
2017年8月,合肥在全省率先启动选派高年资护士进社区试点,庐阳区是全市唯一试点城区。这标志着合肥创新城市医联体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胡兴、董天娇都是安医大一附院的“资深护士”,作为高年资护士下沉社区后,充分利用自身专业技术特长,在四里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伤口造口护理门诊。
“伤口造口护理比较专业,一般在基层都很难处理。如果社区没有伤口造口护理门诊,居民就只能到大医院去接受护理服务,非常不方便。”胡兴说,自门诊成立后,她们就可以提供外伤烫伤、术后伤口及造口处理等服务,先后服务居民800多人次。
一旦遇到疑难杂症,胡兴、董天娇还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向安医大一附院相关领域专家请教询问处理方法。“需要转院治疗,我们就立即与医院联系,为转诊患者提供绿色通道。”胡兴说。
高年资护士吴宝玉教孩子爸爸如何为幼儿推拿(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高年资护士不仅帮忙带教,还直接参与中心管理。她们充分发挥耦合作用,将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紧密结合起来。”在柯漫雪看来,高年资护士下沉社区,有利于探索建立一条针对重点服务人群的健康服务新路径,真正形成医联体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这么多年一直从事基层卫生工作,最深的感受就是必须带着责任去思考,带着情怀去努力,让我们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充满温度,让广大居民从内心接受与信任基层卫生机构。”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柯漫雪充满感情。
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依托,以高年资护士下沉社区为契机,合肥将加快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秩序,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聆听领袖的声音,合肥基层医改趟入深水区,向着全民健康再出发。
(来源: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