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医共体:打造“15分钟急救圈”,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
经过急救站的运营,“基层首诊”、基层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已初显成效,郸城县医共体在实现新医改的路上又踏出坚定一步。
记者 | 安晓双
通讯员 | 王宏伟(河南省郸城县人民医院)
来源 | 中国县域卫生
前不久,河南省郸城县石槽镇一位居民突发心梗,在家人拨打“120”之后约3分钟,急救车便赶到了——如此快速的反应为抢救争取了时间。
“患者胸闷胸痛,快先急查一个心电图。”在急救车上,随车医生咸志强对护士说,“急性心肌梗死!立即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各300mg口服。”
“立刻与县医院胸痛中心联系,做好溶栓及抢救准备。”急救车还没到石槽镇卫生院,石槽镇卫生院已经与郸城县人民医院做好对接准备工作。
到了石槽镇卫生院,咸志强医生与患者家属就溶栓注意事项一一沟通。
20分钟后,郸城县人民医院救护车抵达,医务人员迅速交接好各项事宜返程;患者到达郸城县人民医院后直接绕行急诊送至CCU(冠心病监护病房);早已做好抢救准备的医护人员,随后对患者进行溶栓;溶栓顺利,患者病情平稳,送入病房。
整个快速急救的过程不到1个小时,完全使病人在急救时间窗内得到及时治疗——这是郸城县人民医院急救站石槽镇卫生院分站日常工作的一个案例,也是郸城县医共体响应新医改“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政策举措的一个缩影。
这也是郸城县医共体着力打造的“15分钟急救圈”一个实效呈现。郸城县人民医院院长于健说,“乡镇卫生院没有急诊科室,医务人员又缺乏急诊急救的专业知识技能,遇到突发急危重症的患者,只能送到县级医院救治,但由于路程较远,很多病人耽误了黄金救治时间,为解决这一问题,郸城县医共体打造了“15分钟急救圈”。
早在2014年6月,郸城县被河南省卫计委确定为全省5家医联体试点县之一;同年7月,郸城县人民医院牵头,成立了郸城县医联体,成员单位由最初11家基层卫生院、2家民营医院,逐步发展到13家基层卫生院、11家民营医院;随后,又从13家乡镇成员单位中选择辐射区域较大、基础设施完备的汲冢镇卫生院、石槽镇卫生院,作为医共体“15分钟急救圈”网络建设单位,在两个镇建设急救分站。由县120急救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就近安排病人就诊,按标准化急救站配备,统一配置除颤仪、洗胃机、动态心电图机等急救设备。
于健说,“我们医院为每个急救站派驻了6名医生、6名护士、1名医技人员24小时值班,定期为当地医务人员提供急诊急救知识和‘三基三严’培训,力争使当地医务人员全部掌握创伤、休克、心肺复苏、急性胸痛等急诊急救相关技能,确保第一时间正确应对急诊急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急诊急救处置、科学转诊能力。同时,将急救分站与我院创伤中心、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毒物救治中心四个中心相连,必要时可绕行急诊科直达中心。”
据介绍,急救站自投入使用以来,石槽、汲冢两家乡镇卫生院急诊接诊人次从去年同期的221人次增至298人次,增幅达34.84%;总诊疗人次比去年同期的15732人次增加至21805人次,增幅达38.60%。
医院急诊急救处置和科学转诊能力得到提高,极大地降低了急诊病人因抢救时间而导致死亡率和致残率。同时,通过对基层医生的“传帮带”,逐步放手急救分站的具体业务,转变为监督监管。目前,石槽、汲冢两个卫生院已能够独立运行急救站各项业务。
经过急救站的运营,“基层首诊”、基层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已初显成效,郸城县医共体在实现新医改的路上又踏出坚定一步。于健说,“下一步,郸城县医共体计划在白马、吴台开展下一批急救站帮扶计划,继续扩大‘15分钟急救圈’的救治范围。”
——大家都在看——
报名参会,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