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气温发飙中风迎来发病高潮!6件事给你的血管消消暑
你家今天气温多少度?
研究显示,气温高于32℃,脑卒中(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加。
中老年人和三高患者,在高温天都面临着这种风险。今天就聊聊,如何在高温天防住中风。
32℃以上,当心“热中风”
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它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温度在0℃以下的寒冬,另一个是气温超过32℃的盛夏。
临床数据显示,每年的七八月,都是脑血管疾病发作和死亡率的一个小高峰。
中风一般分为三种:
-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血栓引起的大脑动脉阻塞。
-
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在脑动脉破裂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是由暂时性阻塞引起的。
高温天气出现的中风,又称为“热中风”,大多属于缺血性脑卒中。
出现“热中风”,跟下面这几个原因有关。
血流速度变慢
老人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热量不易散发。当气温上升到32℃以上,相对湿度在70%~80%时,体温调节主要依靠汗液蒸发和血管扩张。
血液黏度变高
高温时,人体每天要排出1000毫升甚至更多的汗水。尤其是老人,如果补充水分不及时,会引起血液容量不足、血液变黏稠,进而诱发中风。
流向大脑的血液减少
天气炎热时,血流会向外周皮肤分配,大脑血流量锐减,易引起缺血。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更易发生脑缺血。
学会区分中风和中暑
要判断头晕是不是中风的前兆,不妨用以下5S法鉴别,在家就能操作。
第一个S
Strength(力量)
试试自己的胳膊腿有没有力量,照照镜子看自己有没有口眼歪斜,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会不会不自主地抽动。
第二个S
Sense(感觉)
感觉一下胳膊腿、颜面部,特别是口唇和舌头是否有麻木或无力感。
第三个S
Swallow(吞咽)
咽口唾沫或者少量喝点水,试试有没有呛咳,或咽不下东西的情况。
第四个S
Speak(说话)
是不是说话费劲,总含糊不清。
第五个S
Seeing(看东西)
看东西有没有重影,有没有闪电一样,有没有眼前发黑,看东西模糊不清?
如果有头晕的症状,且伴随上面5S的一个或几个,中风的风险比较大,应尽快送往医院。
中风抢救有个“黄金3小时”,在最佳救治时间内迅速抢救,可避免脑组织坏死,及时恢复血流。越早送去医院治疗,恢复越好。
-
在等待急救车到来期间,家属要解开患者衣领,保持其口腔清洁,有假牙者应取出。
如果出现昏迷,要将患者置于侧卧位,切忌摇晃,送到医院的途中要避免头部的晃动和磕碰。
6件事给你的血管消消暑
入伏后的“桑拿天”,温度高、湿度大,空气含氧量降低,对心脑血管不太友好。不妨用以下方法,给血管“降温消暑”。
01
不要猛用力
临床数据显示,颈动脉狭窄、斑块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
一旦颈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受刺激”脱落,堵在脑血管里就会引发中风,堵在心血管里就会引发心梗。
建议:
-
颈动脉狭窄或有斑块的人,生活中不要做 “猛回头”动作,以免意外发生。
避免需要突然发力的动作,比如打羽毛球、打篮球、突然起床等。高血脂、血压不稳的人要更加小心。
02
空调设为26℃
如果空调温度比较低,室内外温差太大,进门或出门时,很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脑梗。
建议:
-
空调能降温除湿,但温度不要太低,与室外的温差在8℃以内为宜。
-
如果气温过高,室内温度也不宜低于26℃,同时,隔几个小时要开窗通风换气
03
晨练别太早
夏季天亮得早,但过早晨练有可能带来致命风险。
清晨人体处于交感神经兴奋状态,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血液黏稠度上升,增加发病风险。
建议:
-
上午4~10点,称为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很多心脑血管病猝死发生在这个时段。炎热的夏季,不妨将锻炼时间改到晚饭后。
-
炎热天气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尤其是温度高、湿度大、人多的地方。
必须外出时,要穿着浅色、透气和宽松的棉质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04
保证饮水量
夏季出汗较多,且体内的水分被大量蒸发,如果这时候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变得黏稠,极易突发中风。
建议:
夏季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000~2500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也应喝一杯水,如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既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又能预防血栓形成。
05
饮食要清淡
天气热会导致人的食欲下降,但最好坚持清淡的饮食。吃得太油和太咸会使血脂和血压升高,不利心脑血管健康。
建议:
-
日常饮食多以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为主,还要经常吃些瘦肉、鱼类,保证蛋白质摄入。
血管不好的人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少吃大排档、冷饮,以免发生腹泻,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诱发心脏不适。
06
房颤赶紧治
房颤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液进入脑血管,堵塞在血管狭窄处,造成中风。夏季出汗增加,水分流失快,导致血液黏稠,更容易发生血栓类疾病。
临床数据显示,每6个中风的人,就有1个是房颤患者。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