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迟缓、便秘、抑郁......这种病年轻化,有这些症状得赶紧就医!
提到帕金森病
大家应该并不陌生
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
都是不停颤抖的手
但是
除此之外
帕金森还有很多其他症状
↓↓
出现动作迟缓、经常手抖、身体发僵发硬、手指做不了拍打动作、嗅觉减退、易做噩梦,睡着后手脚乱动、长期便秘等症状都可能是得了帕金森。
帕金森病数据库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占47.6%,女性52.4%。平均起病年龄61岁,只有4.2%有家族史,平均病程3.5年。早期病例占25.9%,中期病例占54.2%,晚期病例占19.9%,处于32%有运动并发症,59.8%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43.3%有不同程度焦虑,17.1%有RBD。42%有轻度以上的认知障碍。
帕金森病专家、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仰昆说,帕金森病不会给病人的生命造成即时的威胁,很多人并不把这个病当成一回事,可它会大大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
陈仰昆说,根据患病率估计,东莞市约有1.2-1.5万帕金森病患者。 帕金森病的早期患者症状并不明显,“非常容易误诊,非专业的医生根本无法做出判断”,很多患者往往患病数月或1—2年才被确诊。而该病早期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从6月开始,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开设帕金森病专病门诊,现已接诊了不少患者。
病 例
36岁工人肢体震颤行动缓慢
辗转求医最后确诊帕金森
张先生(化名)今年36岁,在东莞工厂当技术工人。半年前,张先生开始出现身体左侧肢体震颤,走路有些拖步,一些精细的活也做不了。
虽然,张先生的生活上能自理,也能工作。在身边的人看来,张先生的行动就是比普通人慢很多。
“总是行动很慢,也对他的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陈仰昆说,张先生在其他医院求诊多次后,辗转才来到我们医院求医。经过详细的检查发现,张先生患上了帕金森病。
老人关节痛跑错骨科、风湿科
最终确诊为意料之外的帕金森
陈仰昆也曾经收治过一个老人。老人家左侧肩膀关节老是痛,去看了很多医院的骨科、风湿科医生,有说是肩周炎的,有说是风湿、痛风的,用了各种止痛药都没有办法减轻症状,甚至晚上痛到睡不着觉。
“后来来到我们医院,经过多科会诊,最后确诊他得的是以僵硬为主要特征的帕金森病,”陈仰昆说,服用了帕金森病的特效药物后,老人家的疼痛情况好了七八成,僵硬情况也得到有效缓解。
陈仰昆坦言,帕金森病非常容易误诊,很多医生根本不了解这个疾病,非神经内科的专业医生根本无法诊断这个病。
现状
全市约有1.2-1.5万帕金森病患者
四五十岁的患者不少有年轻化趋势
作为患病率第二高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帕金森病在55岁的中老年人中较常见,但也不乏年轻人。
在开设专病门诊之前,陈仰昆已经建立东莞市最大的帕金森病数据库,并登记进行过详细评定的帕金森病患者超过200例。
目前,中国约有200万帕金森病患者。“按照目前的患病率估算,整个东莞市约有1.2-1.5万帕金森病患者,”陈仰昆说,目前在广东省内设有真正意义上的帕金森专病门诊仍然非常少。为了做好帕金森病的确诊和治疗,市人民医院率先在全市开设帕金森专病门诊,每周四下午接诊来自各地的患者。
要说引起帕金森病的原因,陈仰昆坦言,研究尚无定论。从现在的研究来看,帕金森病可能和年龄老化、家族遗传及环境因素关系比较密切。陈仰昆等专家发现,帕金森这个老年病如今正越来越年轻化。
“40岁、50岁的患者不少,最年轻的也有20来岁的。”陈仰昆说。
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典型症状
非运动症状十余年就已出现
许多人对帕金森并不了解,等到确诊已经晚了。其实,帕金森病有许多早期表现。“手抖并不一定是帕金森,其实静止性震颤,即不做动作手抖才是典型症状,”陈仰昆说,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动作缓慢、笨拙,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就是动作僵硬,姿势步态异常。
除了运动症状以外,帕金森病还有复杂多样的非运动症状,甚至比运动症状早数年甚至十余年就已出现。
陈仰昆说,常见的如嗅觉障碍、便秘、睡眠行为障碍、抑郁焦虑等。
“经常做恶梦,梦见被人追逐打斗,恶梦时手脚郁动,甚至做梦中打伤身边的人,”陈仰昆说,出现这种情况的,未来5年内发生帕金森病转化率可达40%-50%。
陈仰昆说,大家要自己识别帕金森病,可以在这三个方面仔细观察:
帕金森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多数会不对称地缓慢发展,在半年内逐渐加重。
用药须精细化管理以免变异动症
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帕金森在早期难发现,容易被误诊。陈仰昆说,有一些类似症状的疾病,也非常容易与帕金森病混淆,如血管性帕金森病综合征、多系统萎缩症、原发性震颤等,其治疗明显不同于帕金森病,因此正确诊断非常重要。
每位就诊的患者,陈仰昆所带领的治疗团队都会为患者建立专病档案,患者将接受一系列评定,以便专家全面掌握情况。
目前, 帕金森病尚无法治愈,“根据个体不同的状况,对症下药,却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陈仰昆说,帕金森早期是有特效药的,这个药吃下去症状马上就控制了。可是,如果用药太猛,等前面3~5年吃药的有效“蜜月期”一过,药效就没了。原本的少动会变多动,变成了异动症。
因此,患者的早期用药必须要规范,要给予持续平稳的刺激,必须精细化管理。药多一点少一点,症状就会明显不同,“我们必须要根据个体差异给出个性化治疗方案,”陈仰昆说,早期治疗病情控制好的,得病十多年都能跟正常人一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