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节气 | 立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贝克医药
“火一样的上午,过去了……在恐怖的酷热中,一切都呈着残酷感,但又呈着难言的美……走进下午的阳光时,我看见人的影子在蠕动,突然觉出'凉爽'的一刹那,我怔了一怔。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一瞬之间,不可思议,永远汗流浃背的身体干了。我吃惊地回顾,发现行人们——北京人们都在彼此顾盼。接着,满树叶子在高空抖动了,并没有风,只是树杈间传来一个信号。我差一点喊出声来,一切是这样猝不及防,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
作家张承志的美文《天道立秋》就这样记录了他是如何见证立秋的。“久久的苦熬居然真能结束,立秋是真实的。只这样怔了一刹那,天空中那凉爽开始疾疾运行……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作家实证了立秋的古典意味,以至于感动、沉默着呐喊,“几乎想落泪”。
立秋,是一个重要的时空分界点。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北斗星指向西南方。“秋”字由禾与火组成,表示禾谷成熟的意思。
中国人说,“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立秋时节,中国内地的西北强冷空气东移南下,一般会到达华北和中原,故中原地区有“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之说。
但对很多人来说,如果他们不是类似张承志那样的作家,不是时刻关心农事的农民,那么,立秋在身体感受上的变化并不大。夏伏的暑气在立秋后并未马上消失,“秋老虎”的余威甚于夏热,立秋因此又称交秋,只是交代了秋天的来临。
对中国的很多地区来说,节气上的“立秋”并不代表本地真正入秋。气象学家认为,只有“连续五天日均气温低于22℃”的地区方可断为入秋。从这个标准看,中国相当多的地区正式入秋的时间要晚于立秋一两个月,而每年的大热三伏天的末伏也在立秋之后。
2018年三伏天具体时间
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 为初伏 10 天
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 为中伏 20 天
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 为末伏 10 天
立秋 君子以作事谋始
物候的变化是微妙的。农民们感受到了: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刮风时人民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盛夏酷暑天中的热风。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这时候的寒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当然,诗人的感受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在古人的理解里,凉风不吹来,说明国家政令无威严;早上白色露水不降,说明老百姓多患咳喘;寒蝉不鸣叫,说明大臣们会以力逞强。
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中国北方的农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后农作物收割后才算有了经济收入,此前欠下的债务可以在秋后算清了。现在的一些农村地区,农民在小的经销店购买生活用品,仍会拖到秋收后一起结算,这就是“秋后算账”的本义。
“秋后算账”的内涵是丰富的。人身一年的债务、人生百年的债务,都要在秋后了结。中国古代犯人被判死刑之后就在秋后执行。这里有人道,考虑警示教育,因为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一般行刑的时间集中在9月、10月之间,所以会有“秋后问斩”成语。这里有天道,因为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冬天百物萧条,亦适合执刑。汉代法律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唐宋以至明清的法律也基本上遵循“秋冬行刑”的制度或天道。董仲舒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
对古典中国人来说,立秋带来的丰富而重大的变化,是值得一开始就要做好准备的。立秋时空,“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人们强调说,天和水的行动相违背,这就是讼卦的形象。君子观此卦象,以杜绝争讼为义,从而在开始做事前就谋划好,使大家能够免除争执。农耕社会最怕打官司,人们说,好狗不咬架;人们说,好咬架的狗落不了一张好皮。对乡村生活的人来说,争讼就像打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使官司打赢了,大家都在一个地方生活,熟人社会,一辈子成了仇人,也不是什么好事。孔子在《论语·颜渊》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也是古典中国与好讼成风的现代社会不同的原因之一。
快速了解有关行业信息及贝克的更多动态。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