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的医药市场: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医疗
专栏作者/文慧
一位用心耕耘在字里行间的劳动人民。
今天,思齐第三届医疗市场年会在沪完美落幕,听完各个重磅讲者们的倾情分享,内容太丰富而无法完全消化,笔者就自己的参会感受写一点感想。
2018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共存的这样一个时期,对于整个中国医疗健康环境来说,这是变革最大的一年。从治疗驱动,到健康驱动;从治疗疾病,到预防疾病;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与此同时,与中国的“健康2030”战略是十分相吻合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民众获取信息和迭代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对于美好生活的一个愿望以及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肿瘤为例,现在肿瘤无疑是最火热的领域,为什么呢?在几十年前,肿瘤是无法治愈的,那时候心血管等领域最受欢迎。而现在,恶性肿瘤位居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首位,但是它如今变得可治愈了,对于肿瘤患者来讲,生存也变成了一种可实现的需求。
近年来,尽管中国在肿瘤防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对于美国抗肿瘤史走过的漫长弯路而言,仍需中国肿瘤医学界、决策层和产业界共同改进。中国和美国确实存在差距,我们必须面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那些先进的国家医疗体系里,能学习到什么?
01
以患者为中心
患者,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始终是被管理者的身份,处在相对弱势的位置。 “以患者为中心”,就是要在医疗服务的政策制定、疾病治疗、医患沟通等各个层面放大患者声音。
2017年,中国抗癌协会的康复会联合某知名企业和传媒机构,开展了一项面向肿瘤患者的需求调研工作,样本为300名肿瘤患者和家属。深度解析了肿瘤患者和家属对于当前医疗健康的切实需求:
(1)患者就诊体验非常差
(2)急需医疗服务的升级
(3)新药的获取非常困难等
通过真正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了解中国患者的现状,了解中国的多发疾病,社会整体医疗健康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中国患者医疗的需求,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02
价值医疗
“基于价值”,全称是“基于价值的医疗(Value-based Medicine/Health-care)”,简称“价值医疗”,是指如何在一定成本下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卫生经济学家将其称为“最高性价比的医疗”,倡导从传统医疗服务转型为“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PCIC)”,实现供给侧(医疗机构与厂家)与需求侧(患者与健康人群)利益的平衡。
所谓价值医疗就是一个产品的价值不仅仅是它一个临床价值,患者的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及市场价值的综合考虑。
实现价值医疗还需要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治疗过程中的医疗服务也是价值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看到疾病本身,也要看到患者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这就是医疗模式转变,即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model)转变。
03
药品可及性
现实困境是,肿瘤患者最为关注是经济负担,创新药物准入,真正到达患者。
其一,肿瘤患者最为关注是经济负担,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患者对医疗资源的获得。无论在诊断还是治疗阶段,高额的检查、治疗费用都是患者反映的最突出问题。近期,人社部纳入医保的药物中,肿瘤药物占半数以上。但在各地政策的执行上,还存在一定挑战。商保视为一个新业态,而不仅是医疗支付体系起到辅助补充作用。
其二,缩减临床试验时间,加快新药准入进程。令人可喜的是CFDA已经正式成为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成员,这意味着,中国药监部门需要执行ICH的技术规范,逐步认可ICH其他成员国的临床数据,中国的药品监管体系将逐步融入国际社会认可的监管体系中了。
其三,医院准入由于受到“药占比”等严格限制,很多医院依然无法引入创新药物。即使是今年人社部纳入医保的大量肿瘤创新药物,也因各地医院“医保总控”的限制,患者只得通过院外医保定点药店购药,然而很多医院又不接受院外购药的院内使用,使患者陷入两难境地。
04
医疗模式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创新、医疗模式创新层出不穷,“患者满医院跑”逐步转变为“医院围着患者转” ,旨在为患者带来诊疗的便捷与可及。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PCIC)”逐步在中国落地,衍生出远程医疗、医联体(专科医联体、区域医联体)、多学科综合诊疗(MDT)协作网络等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
05
小 结
2018年又是一个变化的大年,但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变化是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为基础,从下游到上游整个产业链的改变,对于整个行业里的各方角色,顺应时代的潮流总归是不被淘汰的一种有效方法。
思齐“第三届医疗市场年会”,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各方的医药人能有一个好的机会去讨论,去探索在这样大潮流下的破局之道。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人的成长,未来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行业人能够一起努力,推动行业的发展。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本次大会现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