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书写中非友谊佳话

青岛卫生计生官微

 9月3日至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在医疗卫生领域,有这样一批医生奋战在非洲大地上,在为非洲人民带来健康的同时,也书写了中非友谊的佳话。

 2015年8月,我市选派孙龙、朱健、谢伟峰、曲先锋、朱金强、司卫锋六位医生,作为我国第24批援坦医疗队队员,远赴坦桑尼亚执行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面对当地医疗技术水平低、设备和药品短缺、传染病肆虐、人身安全风险高等困难,六名医疗队员凭借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5万多人次,圆满完成了医疗援助使命。

 昨日,市卫计委举办青岛市第24批援坦医疗队事迹报告会。会上,六名医疗队员面对困境,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

青岛市第24批援坦医疗队全家福。左一朱金强,左二司卫锋,左三曲先锋,右一朱健,右二谢伟峰,右三孙龙。

辞别亲人,未见父亲最后一面


 出发援坦前,海慈医疗集团关节外科主治医师朱金强的父亲刚刚做了食道癌手术,还在化疗中。望着病床上虚弱的父亲,朱金强有些动摇。父亲把他叫到身边,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这是为人民奉献、为祖国争光的时候,一定要去!”父亲这番话对朱金强是莫大的鼓励和支持,让他最终毅然踏上援坦之路。

援坦期间,朱金强诊治病人数千人次,参与手术600余台,义诊20余次。当他想把这份喜悦与成就同父亲分享时,得到的却是父亲去世的消息,“那一刻我的世界仿佛停止,大脑一片空白,泪如雨下,心中愧疚不已,恨不能马上生出一对翅膀飞回家中。”朱金强说。

正是父亲临行前的嘱托和鼓励支撑着朱金强走过了最伤心无助的时光,想到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想到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他将心中的愧疚暂时放下,擦干眼泪后,继续站上手术台救死扶伤,用实际行动践行对父亲的承诺,承担起一名对外援助医疗队员的职责。


死里逃生,战胜疟疾伤寒艾滋


坦桑尼亚常年高温,蚊虫肆虐;老鼠、野猫跑来跑去;乌鸦总是成群地在房顶上呱呱叫;草丛里有一米多长的蛇,稍有不慎就会踩到。严酷的生存环境下,霍乱、伤寒等时有发生,埃博拉、东非裂谷热、艾滋病患病率也非常高。

为了提高自身免疫力,市立医院援坦医生朱健加强了身体锻炼。没有运动器材,就找来饮用水塑料桶、矿泉水瓶灌上沙子后,制成简单的哑铃和杠铃。用废旧电线做跳绳,在院子里坚持每天跑步……

尽管如此,一天晚上,疾病依然找上门来。“当时突然感觉全身乏力,头昏脑胀,高热寒战,腹泻,腹痛。把床单及被褥全盖在身上,仍然很冷,全身发抖,起来喝水的力气都没有。”朱健说。第二天一早经过检查,他感染了疟疾和伤寒,连续治疗两周才康复。

无独有偶,市立医院援坦医生孙龙曾经在手术中被扎破手指,而手术病人就是艾滋病病人。“这是一种相当恐怖的经历。”孙龙坦言,这种恐惧感会持续很长的时间,直到多次复查结果显示HIV阴性时,他才放心。

因陋就简,医生自制手术器械


冠状动脉搭桥术在国内是一种常规手术,然而坦桑尼亚的当地医生却无法独立开展此项手术。于是他们强烈要求孙龙把这项技术传授给他们。

手术中需要使用一个价值1000美元的“乳内动脉牵开器”。如果没有这个器械,将会严重影响手术操作,但限于当地条件,无法购置这一设备。于是孙龙在术前用不锈钢板亲手制作了一个简易器械来代替“乳内动脉牵开器”。在手术过程中,他手把手地教给当地医生手术技巧。手术结束后,手术室里所有的人都对孙龙竖起了大拇指,而他自制的“乳内动脉牵开器”也大显神威。当地医生还将这个器械命名为“孙龙牵开器”。

援坦期间,孙龙完成370余台心脏手术。在坦桑尼亚相继成功开展了7项新技术,病人术后恢复顺利,受到了坦桑尼亚同事的尊敬。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记者:赵波,版权与荣誉属于原作者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联系邮箱:qdwsjswxcc@163.com】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