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不过十日,多学科“组团”诊疗见实效

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能找到援疆专家看病,而且是多名援疆专家为我父亲的病情进行联合诊断,真的要感谢国家出台的‘组团式’医疗援疆政策,非常惠民,为我们老百姓带来了福音!”9月12日,小米(化名)看到自己父亲的身体状态一天比一天好,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为小米父亲进行多学科诊疗的,正是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第九批第二期“组团式”援疆医疗专家成员。9月3日是援疆专家们正式上岗的第一天,在不到15天的时间里,他们迅速转变角色,投入到医院的各项工作中:有的上岗第一天就开始了手术和查房带教,有的已经开展了第一例疑难手术,还有的则着手与科室主任共同筹备亚专科建设等各项工作……不仅如此,他们还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通过多学科联合会诊,为不少疑难、罕见病患者制定最佳诊疗方案。

小米的父亲张先生就是一例。张先生今年70岁,因 “突发咯血”收治我院呼吸内科,经相关抗感染等治疗后疗效欠佳,我院呼吸内科援疆专家、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的陈彦凡副主任医师在第一时间就详细了解了张先生的病情,并仔细查看了影像检查资料,考虑存在肺血管病变,便立刻联络影像中心主任和另一名援疆专家、来自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的倪科伟副主任医师进行多学科会诊讨论。在进行CT三维重建后,诊断为罕见“肺动脉发育不良”。陈彦凡根据这个诊断,为张先生制定了详实的诊疗方案以及治疗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对症治疗后,患者明显好转。

呼吸内科主任萨吾提·吐尔地说:“‘肺动脉发育不良’”为少见疾病,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更为罕见。陈彦凡医生的这一诊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了我院疑难病例的诊治水平。”

无独有偶,受益于多学科诊疗的还有葛先生。来自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刘秉宇副主任医师,正式上岗前一天到ICU了解科室情况时,无意间发现葛先生呼吸急促、几近昏迷,并伴肢体抽搐,丰富的临床经验告诉他,葛先生目前的身体状况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并密切监护生命体征,在从主管医生那得知葛先生近几日体温最高达39.7摄氏度、意识状态逐渐恶化的情况后,刘秉宇知道情况不妙,立即详问病史,翻阅病历资料,因考虑颅内感染,建议为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监测脑功能、腰椎穿刺明确脑脊液性质及细菌培养。次日,化验室的报告让刘秉宇更加明确了葛先生感染严重、治疗难度大,随即通过医务科启动多学科诊疗流程,邀请了援疆专家陈彦凡,神经外科主任魏建军,援疆专家、来自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的任志斌副主任医师和临床营养科主任,共同为患者制定了系统的全方位的诊疗方案。目前,葛先生病情稳定,也让家人安心不少。

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杨新海说:“ 随着多学科疾病的普及,‘一对一’的诊疗模式已不能满足一些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治,而多学科诊疗(MDT)则颇具优势,积极完善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更有助于为患者给予正规、系统、有效和经济的诊疗方案。”

“组团式”医疗援疆带来的不仅是医疗新技术、新项目,更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诊疗思路。通过多学科联合诊治,“组团式”医疗援疆的成效也将进一步凸显,让各族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