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药寻脉|“拐点”提速
经历了多次并购重组后,华润医药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一个央企医药平台已见规模,在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华润医药蓄势待发,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此时,进入“十三五”的中国,在经历了经济多年高速发展后,也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增长速度不同了,经济结构不同了,增长方式不同了,发展战略不同了,“新常态”下各个产业、各个企业都面临新的挑战。
经过此前的整合和配置,在华润集团“十三五”战略规划下,2015年下半年,华润医药也开始全面梳理发展战略,在年底最终形成了《华润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战略》,又于次年年中在整体战略中完善研发创新、互联网模式创新、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
华润医药总体战略是立足于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和变革机遇,积极布局心脑血管、内分泌、儿科、呼吸、抗感染等终端用药需求大、增速高的治疗领域和研发、生产、营销、流通、零售等产业链核心环节,以并购整合与研发创新为引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业务调整和产业升级,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成为中国医药健康产业的引领者。
上市“跃进”
医药的战略以完善医药健康产业布局、夯实核心能力为首要目标,推动业务从大到强的转变。医药需要依托持续扩张的业务布局、强大的分销网络及研发能力快速抢占市场,方能继续突破。然而,收购并购需要资金,扩张商业业务需要资金,布局零售药店需要资金,投入研发更加需要资金。
资金从哪里来?无非两条路: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多年“内生+外延”的发展模式使公司对于投入资本的需求日益提高。2011年以来,华润医药平均投入资本增速约为17%,增加的资本需求主要靠债权融资,过高的有息负债率导致利息费用节节攀升,对业绩造成负面影响,债权融资的空间不断被压缩。在有息负债率逐渐逼近集团财务边界指标的前提下,必须考虑其他融资方式,寻找其他突破口,那就是:股权融资。
早在华润的历次重组并购中,华润集团就为未来医药板块整体在香港上市埋下了伏笔,例如在公司架构设置时采用境外架构;历年来,华润医药计划上市的新闻也不时传出。
2015年,中国医药制造和流通行业增速进一步放缓至9.1%和10.2%,行业面临政策、医院回款及资金等方面的挑战。随着医改政策的逐步落地,监管力度的日渐趋严,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考虑到2017年多项重磅医改政策将会落地实施,医药行业的格局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推迟到2017年以后上市,不确定因素将进一步增加。
同时,从2007年开始,经过多年的重组、收购、扩张、整合,华润医药的战略布局、发展趋于平稳,2017年前若能实现上市,将能更好地吸引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关注,进一步扩大华润医药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华润医药的自身业务发展、以及拓展与国内外医药企业的合作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增强整体竞争优势。
在医药“十三五”战略落地和内外多重因素考量下,2015年10月,华润医药上市方案再一次郑重地、确定地提上日程,随即迅速成立了上市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小组。这一从2010年重组北药时就萌动的战略利剑,经过多年的酝酿和磨砺,再次出鞘,势可破竹,却又时间非常紧迫。
也有人不太相信这个计划,不太相信的并不是华润医药应该上市,而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无法完成这项“不可能”的任务。
作为重组整合了多家国有企业的华润医药,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厘清、处理;作为快速扩张、并购了大量企业,有着多种业态的集团企业,业务与组织结构复杂、子公司庞大,信息收集审核工作量巨大。此外,监管机构多,沟通环节多,审批存在不确定性。彼时资本市场波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如何选择发行窗口期及发行定价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
自2016年3月初上市筹备项目正式启动,华润医药上下夜以继日,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300家子公司财务、业务及法律尽职调查,高效高质处理了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完成非核心资产处置、上市申请材料编写等工作,于6月24日向香港联交所提交A1申请文件,创造了香港资本市场的“华润速度”。
华润医药经与保荐人团队反复讨论,最终确立了以“中国领先的综合医药公司”作为整体定位,以“强大的并购整合能力”、“一体化的商业模式”、“专业管理团队和高效管理体系”等作为核心亮点的投资故事框架。经过约350场管理层路演、600多场分析师全球预路演的市场推介及投资者教育,境内外投资者更加了解了华润医药的整体业务模式与投资亮点,华润医药也在这一过程中收集到资本市场的真实反馈、逐步确定估值区间,并且锁定对发行成功至关重要的基石投资者及重要锚定投资者。
为保障IPO成功发行,优化配售结构,华润医药共引入了八家高质量基石投资者,基石投资者认购股份占超额配售前发行规模的50.6%。在基石投资者锁定过程中,华润医药与广东恒健、富士胶片、利洁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以战略合作方式降低其价格敏感度。
近年来,经过成功的转型发展,医药和医疗健康已经成为富士胶片的核心业务领域。日本企业已有很多年没有投过香港的IPO,此前华润医药并不抱太大期望,最终结果却振奋人心,富士胶片不仅成为了华润医药的基石投资者,IPO后还与华润医药在生物仿制药、化学药和器械、中药及保健品等领域开展了全面合作。
在发行关键阶段,市场异常低迷,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剧、美国总统大选形势不明朗,市场担忧情绪持续引发股市紧张波动,外部环境压力巨大。2016年10月21日,华润医药最终定价9.10港元/股,对应2017年预测市盈率16.1倍;并于10月28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超额配售后公开发行16.55亿股,融资规模达到150.6亿港元,华润医药上市成为截至2016年末近三年港股资本市场最大非金融IPO、有史以来第二大中资医药IPO、全球第十大医药IPO。
傅育宁董事长亲历了华润医药上市的不易,在华润医药上市后,他给出了很高的评价:“面对全球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日益趋紧的上市监管要求,以及投资人高标准的审视,华润医药最终实现了成功上市,这个过程的确充满了挑战和压力,医药全体员工和经理人这一年的拼搏和努力没有白费,大家的付出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为华润医药二次创业创造了条件,我很感谢大家!”
在上市招股书中,华润医药写道,“本集团的历史可追溯至1938年,当时我们控股股东华润集团的前身联和行开始在香港开展业务,并于1953年开始向中国大陆出口药品及医疗设备。”“阿胶是一种补血药,其滋补价值及功效在《本草纲目》等中国医学典籍中得到认可,在中国古代贵族中备受推崇。”
招股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上市文件,每一句话都会被参与编写的各方反复审视,不能有任何不严谨之处,为了证明上面这些描述,上市工作小组找到了当年八路军有关的档案和描写阿胶的唐诗作为支持性材料。李国辉是上市工作小组综合组组长,在此之前他已在华润集团财务部门工作多年,那时他的分工也是对口华润的医药板块业务,也参与过北药的重组。在他看来,华润医药上市是多年的谋划,在内外部环境要求下,终于水到渠成。
上市之后,华润医药业绩基本面以及长期发展战略受到市场认可。截至2018年3月末2017年度业绩发布后华润医药股价收于11.0港元,较2017年初累计上涨28.5%,对应2017年市盈率为20.3倍,高于主要标杆企业,估值溢价较IPO完成时进一步增加。
这让华润医药的掌舵人王春城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位于2014年底掌管医药板块的老华润人,刚上任就抓了一件大事,在推动医药上市的过程中,其背负的压力、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然而对他来说,上市只是华润医药转型迈出的第一步,医药的未来才刚刚开始。
“有心打石石成针”。2017年,华润医药先后被纳入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成份股、富时全球股票指数(大型股)、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中国指数,获得资本市场的全方位肯定。这些指数均为国际机构投资者投资股票市场的重要参考依据,涵盖具有良好经营业绩和潜力的公司,专业机构通过定期审核后更新指数成分股,对于上市时间、市值、流通量、流动性指标都有严格的要求,能够纳入这些指数说明了国际资本市场对于华润医药经营业绩、发展潜力、市值以及股票流动性的全方位肯定。成为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后,在MSCI中国相关的指数基金定期调整时,华润医药多次获得了国际长线基金的增持。
在这些成绩面前,华润医药并未自满,而是于2017年开展了一次对2015年定下的战略的全面检讨,推动业务重组、整合内部资源,逐步打造化药、中药及OTC、健康养生、生物药四大工业板块,形成流通、零售两大商业板块。
这次检讨历时七个月,华润医药管理团队主要领导、利润中心管理团队及各业务线骨干共计370人全程参与,组织包括培训会、协调会、业务线内部研讨会、利润中心战略检讨研讨会等相关会议62场,通过审视业务现状,梳理73条核心问题,制定改进举措及行动计划55个,形成成果报告45份,例如培育产品增速低于预期和并购效率如何提升、在两票制背景下集采如何调整等影响工商业板块业务发展的核心问题,都在这一系列检讨中得到探讨,找到关键原因。
经过了这样一个摸家底的过程,华润医药对“我们是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投资者的审视,华润医药上下也更加统一了思想,要更好地平衡短期效益和长期发展,相信未来的发展逻辑,相信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梦想“全球新”
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是一个听上去颇具创新和科研实力的名字,想象中应是高端医药科研人员在高科技实验室与实验设备间来来往往,谈笑间都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生化术语。然而这家国家医药管理局直属的国家级医药科研事业单位,在科研体制改革和几经隶属关系调整过程中,一度面临自生自灭的境地。
当然,这个国字头的机构,依然具有宝贵的价值,在其随着华润医药集团与北药集团的重组,进入了华润医药集团体系后,被定位为全资的新药研发机构。按照发展规划,华润医药开始整理这个平台,通过结构调整、人岗匹配、建章立制、梳理流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硬件设施改造、设备更新等措施,逐步提高研发能力和研发水平,目前承担集团在研创新项目已经超过30项。
2015年,医药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自7月22日开始,国家药监局进行了一系列的监管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要求2007年10月1日之前批准上市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化学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质量在2018年前完成一致性评价,其它已上市仿制药在第一家通过一致性评价后三年内必须通过一致性评价,到期未完成者注销上市批文。
过去几十年,仿制药上市流程比较宽松,国产仿制药的质量参差不齐,仿制药整体治疗效果要劣于原研药,即使价格低很多,医生和病人通常会优先选择原研药。
经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有望凭借价格优势抢占原研药的部分市场份额,而通过一致性评价对医药企业研发和生产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创新药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优先列入医保目录更是激发了医药行业研发创新的动力。依照发展战略,华润医药研发板块,开始借助外脑,建设产学研平台,聚合高端人才,短中长期结合布局产品。“将研发创新作为重要的发展引擎,通过持续推出新产品提供发展动力”,这一发展要求表明要快速培育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以科技创新项目所产生的增量来促进华润医药可持续快速发展。
生物药在国内刚刚起步,而在全球销售TOP10的药物中,有七个都是生物药,生物药占市场份额30%,而国内生物药占市场分额不到10%,发展空间很大。
华润医药在研发、引进生物药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由此希望再搭建一个生物药研发创新平台。2017年,华润医药成立华润生物医药(深圳)有限公司,通过内部资源再整合和外延并购,初步搭建了生物制药平台,同时也得益于上市募资助力,还投资了多家相关企业股权。
产学研及国际合作也是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的捷径。2017年,华润医药集团与清华大学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进行抗肿瘤蛋白质创新药物及相关产品、技术的研发,其中该实验室开发的国家一类分子靶向长效抗肿瘤候选药物研发成功,将成为世界上首个受体指导治疗的长效内源性血管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有望成为抗肿瘤药领域的一个大品种。
华润医药集团还与南开大学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签订了关于共建“南开华润精准药物创新合作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中心共建“纳米成药性实验室”,共同申报新药一项,并且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金支持一项。
2017年3月31日,华润医药与日本富士胶片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与富士胶片集团已就高端生物药合作开发、富士胶片已上市化学药代理、华润医药产品升级等多个领域的多个具体项目达成合作意向,部分已进入实质合作阶段。
截至2017年底,华润医药共完成国家一类创新药自主立项开发十多个,其中Rock激酶抑制剂1类新药项目作为众多在研项目中的优秀代表,在2017年获得华润集团创新金奖,同时获得了两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资金支持。
如今,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大门前已挂起了与多个科研单位合作成立的机构牌子,成为华润医药研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在“131+N”研发布局下——一个总部研发管理中心,三个主责技术创新、上市仿制的技术企业中心,包括双鹤(化药研发平台)、三九(中药研发平台)、东阿(保健品开发平台),一个主责产品创新的直属研发机构,即药研中心,再加上N个联合实验室,以及正在打造的生物药平台等等,研发一体化的创新战略自此在华润医药全面落地。
当然,在创新的路上,尽管研发预算已不设上限,但2015、2016、2017年的研发预算并没有花完,原因在于无法找到好的项目,不能立项。这既与市场对好项目的激烈竞争有关——市场上好的项目很快价格被推高,民营企业迅速抢入,另一方面,也与华润自身专业能力的积累和机制有关,创新药的研发周期通常都有几十年,只有前人栽树,才能后人乘凉,不断有好的产品等着上市,才能步入良性循环。
投身医药事业,情系生命安康,怀着这份初心,华润已经走过了八十年,研发的周期再长,也长不过华润人追求的基业长青。对于医药这个寄托着民族期望的产业,傅育宁董事长自然也有他的期许和展望:“当前,我国医药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无论是出于商业发展的需要,还是守护生命的承诺,未来仍有广阔的空间亟待中国的医药企业去发掘!我很期待看到大家在中国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个人追求和自我价值!”
华润医药人对此做出了回答。对于研发体系的未来,他们所希望的,不只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仿制药,而是中国的创新药能够成为“全球新”,能为病患提供解决方案,这才是医药企业存在的真正价值所在。
华润医药高级副总裁殷惠军说,“当一个美国人或者欧洲人生病时,也能想到华润医药开发的药物,那说明我们的创新药取得了成功,因为疾病是无国界的,为疾病提供的解决方案也应该针对全人类。”
在华润医药人眼里,搞研发创新做的是未来的事业,考验的是这一代华润医药人的担当、眼光和情怀,他们想站得再高点,想得再远点,做得再实点,跑得再快点,让不远的未来值得期待。
更多润药发展历史
尽在下期
问药寻脉之五《医药流通的生命线》
敬请期待!
文章转自华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