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提高基层医疗水平迫在眉睫
基层医院要想留住人才,关键在自身。
记者|安晓双
摄影|安晓双
来源|中国县域卫生
近日,《中国县域卫生》杂志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陇德,他就基层如何防治慢性病、如何解决基层人才流失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慢性疾病在基层更应重视
王陇德讲到,当前,中国的慢性疾病流行形势非常严峻,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调查显示,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居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而且农村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水平。此外,农村地区的糖尿病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增加较城市地区也更加明显。
目前,我国县域医院在慢病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是诊疗能力不足,缺乏清晰、责任明确的慢病管理流程和标准等,因此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高我国县域医院的综合服务水平及诊疗能力迫在眉睫。
他同时呼吁,要积极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助力广大县域民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点慢病领域,通过实施慢病管理中心建设等项目,构建适宜县域的慢病管理标准和流程,助力县域慢病综合防控,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防病”比“治病”更重要
王陇德还告诉记者,要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就要解决影响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问题,慢病问题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而危险因素筛查和提前及早的控制是慢病防控的关键。应该说,这些工作的投入产出效益非常好。比如一个高血压患者,如果能够及早发现相关症状,控制血压,就可以大大降低中风风险。如果发生了中风,重则导致患者死亡,轻则导致很多患者残疾,中风存活者里70%左右会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残疾。
所以及早地做好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慢病的管理是公共卫生的责任,从推行慢病管理具体的工作来讲,现在医保报销的都是重症,对于轻症的筛查和管理,医保覆盖率还不高,所以政策也要进行一些探索,逐步推进慢性管理在基层的落实。同时还应该,加强医疗教育,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超出了时间窗医生也是无力回天。
王陇德还讲到,对于疾病,防患于未然更重要。比如把慢病防控工作做好了,老百姓发病少了,得重病少了,生活质量有了保障。同时政府疾病防控目标实现了,解决了慢病问题,积极推动了健康中国的目标的实现,这是双赢。
基层医院要想留住人才,关键在自身
分级诊疗实施之后,县域医院成为了关键,但是县域医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流失和人才短缺,这也是让众多县域医院院长头疼。对此,王陇德给出了几条建议,他认为,可以通过控制医保费用,增加县域医保报销比例,引导更多的病人留在县级,这样的话医务人员就有用武之地了,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然愿意留下来。同时还应该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要逐步把政府的支持力度投入到基层去,能够保证基层医护人员逆向流动的逐渐减少。
王陇德讲到,县级医院要积极改变自身,提高医院的能力水平,对县域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程序、以及工作制度这些方面进行改革,医院的水平提升了,医护人员也会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经过这样的改革,县域内部的服务才能真正被提供给广大居民,这样的改革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的投入产出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精选阅读
觉得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