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春捂秋冻”,秋冻不是一味挨冻!这类人群就不适合

孝感卫生计生


我国民间自古流传着一句养生保健谚语:“春捂秋冻,百病难碰。”这是我国传统医学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春季,尤其是初春,由于冬天的“惯性”所致,机体血管还处于收缩状态,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只有适当多穿些衣服,才能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否则,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而秋季,天气逐渐变凉,9-10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虽降至10-20℃,但一般还是“凉而不寒”,若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身体与“凉”接触太少,体温调节中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机体的抗寒能力下降,就很难适应寒冷的冬季气候,所以适当地“冻”一下身体,会增加皮肤和黏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机体的抗病防病。

适当秋冻,能使机体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秋冻虽有众多好处,但要想“冻”出健康,这中间有很多学问。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仍高,“冻冻”无妨。仲秋气温下降,虽凉却不甚寒,是“秋冻”的较佳时期。晚秋早晚温差大,特别是秋冬交接,常有强冷空气侵袭,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我国南北两地气候差异明显,一般南方秋凉来得迟,日间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仍不甚寒冷,故不必过快添衣,并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初秋白天温度在 15℃-20℃,人们可少穿衣,适当“秋冻”,增强体质。秋末初冬白天温度低于15℃,人们应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不宜“秋冻”,尤其注意头、手、足等部位的保暖。女性在16℃以下不宜穿裙装。

另外,有些人群是不适合“秋冻”的。“轻易气短、手脚冰凉、脾胃不好易腹泻”的气虚和阳虚体质、自我体温调节功能减退的体质虚弱人群,不太适合“秋冻”。 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宜“秋冻”,因为天气寒冷可导致血管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当气温急剧下降时,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脑负荷加重,脑部缺血缺氧,很容易发生中风。老人和孩子也不宜“秋冻”,遇冷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应注意气温变化而添加衣服。

来源:中国家庭报官微

大家都在看:

【卫计动态】汉川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服务周活动

【关注】莫让“心理阴影”遮住孩子的快乐人生!

【世界精神卫生日】看这4个关键点!分清孩子是调皮还是多动症!

【卫计动态】我市举行纪念《献血法》颁布实施20周年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