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说】血管里的这碗“粥”不好惹!血栓和心梗都是它熬出来的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你的血管从20岁起也会悄悄熬起“粥”。这种“粥”叫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它的形成和熬粥类似,离不开米、点火、下锅这些基本要素。
血管里的这碗“粥”很凶猛,“粥皮”一旦破裂 ,很可能引发血栓、脑卒中(中风)、心梗等一系列可怕后果。
血管里的“粥”是怎样熬成的
大家谈之色变的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简称,它好比血管里的“粥”。熬粥需要3个条件:米、点火和下锅。斑块的形成过程与此类似。
“米”:血管里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就类似于“米”。血管壁有一层屏障系统叫内皮细胞,正常情况下它与“坏”胆固醇井水不犯河水。
“点火”:当“坏”胆固醇升高,或遇到致病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炎症),极易导致内皮细胞损伤。与此同时,“坏”胆固醇会被氧化,这就好比“点火”过程。
“下锅”:内皮细胞间隙增加,“米”就有机会渗入内皮细胞下,相当于“下锅”。
血管壁内的巨噬细胞会赶来吞噬这些“米”,于是就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体——脂质坏死核心里的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聚集,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向血管内凸出。斑块逐渐增大,会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液流动速度和流量,让局部血管壁失去弹性、变得僵硬。
可以看出,形成斑块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坏”胆固醇增加,一个是内皮细胞损伤。这相当于有米下锅、点火煮粥的过程。
熬成这样的“粥”最危险
煮完粥后,粥的表面会形成一层“粥皮”,盖住“泡沫细胞”。斑块的稳定性与其位置、“粥皮”的薄厚等有关,其中不稳定斑块容易发生破裂,阻塞血管。可以通过3点辨别斑块的稳定性。
所处位置
如果斑块长在细小的血管分支上,且不影响供血就比较稳定。若是长在动脉血管分叉口,受血流冲击力较大,则容易破裂。
长在以下两个地方的斑块,一旦造成血管狭窄,尤其危险。
心脏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是为心脏提供氧气和养分的重要血管,如果因斑块出现狭窄,心脏功能可能受到影响,长期如此还会诱发血栓和心梗。
颈动脉。严重的颈动脉狭窄通常有一些非特异的症状,如头晕等;有时会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甚至发生脑卒中。颈动脉超声检查,是筛查脑卒中的重要手段。
外表形态
表面光滑、外形规则的斑块不易破裂;外表毛糙,形状不规则的斑块,容易在血流冲击下破裂。一些钙化严重、结构较硬的斑块,由于体积过大或形状不规则,也易破裂。
狭窄程度
血管里有斑块,但没导致明显血管狭窄的,无需过度焦虑。若斑块生长导致血管狭窄超过50%以上,影响血流,则应积极治疗,预防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斑块稳定性是动态可变的,受到寒冷、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刺激,血压升高、血流加速或血管痉挛时,稳定的斑块也可能变得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