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之星冷艳:生物医药领域初创企业投资思考

医药魔方数据



近日,在由医药魔方和Endpoints News联合主办的“中美生物医药创新与资本高峰对话”上,大洋两岸的创新药企业创始人、投资人围绕创新、技术、投资、交易等热点话题进行了高峰对话。联想之星合伙人冷艳做了题为《生物医药领域初创企业投资思考》的演讲。



各位CEO、投资人,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些我们对早期创新药企业的投资思考,也期待后续能有更多机会向大家请教。



下图是Gartner2017年healthcare领域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预测各种新科技的成熟演变速度及要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也叫技术炒作周期曲线。我们基于这个图来做推演,可以看到两件有趣的事情:


  • 一是图上其实没有drug discovery,所以恭喜各位生物医药的投资人,比起可能还要经历泡沫破灭周期的如精准医疗、基因组学,drug discovery相关技术已经在应用的光明期了。


  • 第二件事,对比2010年的图,我们看到有一些技术,已经从图上消失了。


所以,作为一家早期投资公司(联想之星90%的资金投资于天使轮和A轮),面对的项目要么处于技术的早期,要么处于企业发展的早期,我们应该怎样做投资决策?



就这个图而言,回答上述问题,需要结合“时机”这个要素来看。在我看来,有两种情况大概率意味着投资失败:一种是投到概念破灭后没能爬出低谷与应用结合的技术,这种情况即使你投的很早,也是一样fail掉。


另一种是当下已经是“热点”的技术,比如基因组学这个词条,2016年的图上是在这个期望峰值的左侧,我们看到2017年的图它跑到了右侧,那么如果正好咱们在2016年投了,那到2017年这个时点可能就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所以上面这两个位置,如果有可能,应该去避免,但如果你是在更早时间投的,或者说在它2017年开始下滑以后的某个时间抄了底,而最后它又顺利爬出了低谷,这反而可能会是比较好的投资。


前一阵看到一个冷幽默,说YC里有个创始人,创业成功后很恐慌,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的财富,后来他研究了很多传记,发现大多数有钱人之所以变穷,不是因为花天酒地,而是因为胡乱投资,比如投到了这个炒作曲线里面消失的词条。


自己的钱其实还好,但给LP管钱,责任重大,我们怎么才能在高风险的早期投资中活下来,并且挣到钱?


我们的特色:专注早期项目投资,以及由创业CEO特训班和创业联盟组成的深度孵化,构成了联想之星最为与众不同的特点。


创业CEO特训班是一个免费项目, 我们坚持做了10年,10年来,我们面试了超过10000名候选人,从中先后录取了933名学员进入这个特训班(其中医疗方向近150名)。这些学员大都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CEO,我们也叫星友。他们入班时企业的阶段,多数在A轮或B轮。截至今年9月,我们星友企业总估值为约5500亿RMB,所有星友共融资约1509亿RMB;今年1月-9月,星友共计完成融资约354亿RMB,其中,医疗方向的星友企业,比如信达生物完成10.5亿人民币的E轮融资,创始人俞德超博士是联想之星六期星友,太美医疗科技(药物临床信息化)完成3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CEO赵璐是联想之星九期星友。他们两位进班时,企业均处于B轮。


通过10年来为近1000位科技创新型企业CEO提供创业培训的机会,使得我们积累了对行业和对创业规律的认知、加深了对“人”这个创业最大变量的认知,同时也增加了我们投后管理的效率。


投资数据(我们的业绩):


  • 联想之星作为一家早期投资机构,目前,我们管理着总规模约25亿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基金,一共投了超过200家企业,其中医疗方向51个,生物医药项目15个,生物医药板块portfolio的Gross IRR超过57%。



  • 这张图是我们的一部分医疗portfolio,生物医药板块里,我们看到有2011年投的派格和2012年投的开拓。这个康诺亚生物,是君实的创始人陈博2016年出来做的新公司,当时公司还没有成立,我们就投了他,目前这个项目是我们账面IRR最高的项目。所以,目前我们最赚钱的4个医疗项目里,有3个是创新药方向的,估值超过1亿美金的7个医疗项目里,有4个是创新药项目。


一个好项目,其价值的增值应具有足够的空间,因为生物医药这个跑道是长跑,只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宽容长跑所需的时间。通常来说,对事,我们考察四个维度: 增长空间、拥挤程度、时间周期、临床效果。



这张图是我们整理了不同适应症药物市场和开发情况的一些数据,从中推导出一些早期投资可能会关注的点:


  • 肿瘤药物市场毫无疑问存量和增量都很大,但是临床中的药物过于拥挤,所以,新药出来,到底是解决什么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会变得非常关键。


  • 罕见病领域竟然变得如此拥挤,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很多药物选择罕见病作为第一适应症而快速获批上市,但是,其拥挤程度仍然超出了我的想象。


  • 骨骼肌肉领域是一个现存市场大,且拥挤度非常低的跑道,失败率居中偏高。需要考虑是否临床需求已经被较好满足了,所以动力不足。泌尿生殖领域类似。


  • 心脑血管领域拥挤度低可能是因为失败率太高,因为很多机制还没有搞清楚,药物开发难度大。神经领域类似。所以,如果选这个方向的项目,那么到底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还是基于什么新的突破?


上面讲的是对事、对行业,我们评估项目时的一些角度,但是实际上,一个项目之所以发展得好,核心还是选对了人,而人这个话题,我们内部每年至少复盘两次,每次2-3天,所以,我想这会是一个需要永续进化的课题,今天可以简单分享一点我们对创始人创业潜质的看法:勤奋和掌握特有技术,这两个特质,是创业成功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联想之星8年投了200多个早期项目,投资失败或发展缓慢的项目里,由于创始人不勤奋而造成的,比例非常少,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勤奋(或踏实、能吃苦),是创业的前置条件,是个加分项,然而与创业成功或失败没有必然联系。另外,谈技术的价值,咱们生物医药研发的项目,几乎必然是精英创业,创始人几乎都是领域里某个方面的专家或高手,掌握着某种独特的技术,甚至技术平台,然而,在“概念——技术——产品——商品”的这个创业链条上,技术是一个逐渐降维的过程,革命性的产品未必直接来自于革命性的技术,而是需要大量的平衡与妥协、校准与舍弃。因此,我们评价一个创始人是不是“牛人”,更为看重的,是其自我认知和自我改变的能力。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比较好的消息,这张图是全球生物医药行业今年三季度的融资情况: 2018年第三季度,生物医药行业共完成了130笔风险投资交易,总共募集资金40.02亿美元,同比增长51%。在今年这么惨淡的形势下,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竟然仍然在逆势上涨,所以要恭喜各位生物医药的创始人,咱们这个跑道还是很受投资人关注,也祝大家后续融资顺利、创业成功。谢谢!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