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补土 | 被称为“花中月老”,仲秋时节满城飘香,既能观赏,还能入药~

广东省中医院



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草木虫鱼,瓜果菜蔬,无分贵贱,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学活用,当自己的“调养师”。

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  卢传坚  教授


桂花,又名“仙树”、“花中月老”,桂花清香绝尘,尤其是仲秋时节,夜静之时,桂花随着秋风飘荡空中,令人神清气爽,宋之问在《灵隐寺》留下了描述桂花的著名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桂花用于治病是有典故的,传说在好久以前,咸宁曾发了一场瘟疫,百姓死去了将近三分之一,人们用各种偏方都不见效果。当地有一个叫吴刚的小伙子,他母亲也卧床不起了,小伙子每天上山采药救母。一天,观音东游归来,正赶回西天过中秋佳节,路过当地时见小伙子在峭壁上采药,深受感动。晚上托梦给他,说月宫中有一种叫木樨的树,也叫桂树,开着一种金黄色的小花,用它泡水喝,可以治这种瘟疫。八月十五那天,挂榜山上有座天梯可以上到月宫摘挂。

八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吴刚顺着香气来到桂花树下,他就拼命的摘呀摘,总想多摘一点回去救母亲,救乡亲。可摘得太多了他也抱不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改为摇动桂花树,让桂花纷纷飘落,掉到了挂榜山下的河中。顿时,河面清香扑鼻,河水被染成了金黄色,人们喝着这河水,疫病全都好了。但吴刚因此而被罚在月宫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

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全天下的桂树开花,馨香四溢。这便是著名的“吴刚伐桂”的典故,而此后咸宁亦被誉为“中国桂花之乡”。

细解本草

桂花味辛、香,性温,归心、脾、肝、胃经。桂花喜欢阳光充沛、气候温暖的地方,但是也非常耐寒、耐高温,这种特性就代表此植物具有很强的吸收阳气、自我调节的能力,而此能力与土气相通,中医的土分为阴土与阳土,阴土主要是指脾,阳土主要是指胃与大肠,桂花通土气,药性偏温,故可以暖脾胃、散土中寒气而止痛。桂花的香气具备清浓相合的特点,清代表花香以清淡为主,浓代表花香传播力很强,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闻到桂花的香气,此特点可以起到醒胃、辟浊的作用。

本草功效

《本草汇言》中说桂花:“散冷气,消瘀血,止肠风血痢。凡患阴寒冷气,瘕疝奔豚,腹内一切冷病,蒸热布裹熨之。”《随息居饮食谱》也称它:“辟臭,醒胃,化痰。”痰属于偏阴的邪气,而且性质粘稠,容易导致气滞血瘀,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说法,桂花可以温中化痰,通过其辛、香之气,推动被痰饮阻滞的气血,恢复经络的通畅。桂花除了花可以入药以外,其果实及根部均可入药,其果可以暖胃,平肝,散寒,多用于虚寒胃痛。其根可以祛风湿,散寒,多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腰痛。

活用本草

桂花药性偏温,对于温热、湿热的情况不宜使用。目前桂花分为四大品系:四季桂、丹桂、金桂、银桂,不同的品种在使用上亦有区别,一般四季桂、银桂多用于做桂花茶、糕点、菜式,金桂用于酿制桂花酒。

桂花冰糖蜜莲藕

材料:莲藕1条,糯米50g,红枣10个,红糖30g,冰糖30g,桂花30-50g。

做法:糯米洗净,加水浸泡3-4个小时,泡好后沥干备用;莲藕洗净去皮,莲藕从粗的一端约两个横着处切开,切出来的藕段留着备用;把浸泡好的糯米用筷子填入各个藕孔,让糯米塞实藕孔,然后把刚才切下来的藕段当作盖子,放回原处,用牙签固定住;将藕放入高压锅,加入水超过藕身2个手指节,盖上高压锅,大火煮开,中小火焖煮30-40分钟;开锅后把红枣、红糖、冰糖、桂花均加入其中,再盖上盖子,大火上气后,煮25分钟关火,让高压锅静置,放气后开锅,然后用中火把藕汁收至浓稠,藕身露出汤汁,要用汤勺不停舀汤汁到藕身;收汁至浓稠就可以关火,藕捞出,放凉后切片,上盘,食用时淋上藕汁食用。此食疗具有温中暖胃,散寒止痛的效果。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补土论坛,还可获取更多资讯哦~

专家介绍

卢 传 坚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弟子,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银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中医药学组组长等职务。

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出版专著20部(英文专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共9项,国家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中药新药研发成功转让2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共12项。曾荣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南粤巾帼创新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流派

编辑:朱海媚     责编:宋莉萍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