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药物化学专家,药学教育家彭司勋先生仙逝

猎才医药网




沉痛哀悼!

彭司勋

2018年12月9日6时,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药学教育家,药学泰斗,一代宗师,彭司勋先生仙逝。享年100岁。

彭司勋是药物化学家和药学教育家,1996年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药学教育和科学研究40多年,编著多种教材和参考书,教书育人,为中国培育了大批药学人才。代表作有《药物化学》等。


书香门第,耳濡目染

彭司勋出生于湖南省保靖县迁陵镇的一个土家知识分子家庭。保靖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历史悠久。在保靖,迁陵镇是一个老县城,彭司勋一家世代居住在此。




彭司勋的祖父是私塾老师,父亲兄弟四人。父亲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母亲读过私塾,知书达理。此外,彭司勋院士的四叔毕业于湘雅医学院,二舅就读于北京大学,曾与李大钊一起从事革命活动。在人文底蕴与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也渐渐铸成了彭思勋乐学好思的品质。


 


早年求学,历程坎坷


1925年,院士6岁,就读于竞泽小学,学校由其父亲和同乡热心教育人士一起创办,校名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


1931年,彭司勋院士小学毕业,因军阀混战,保靖的十县联合中学被破坏,只得离家到150公里外的沅陵求学,就读于朝阳初级中学。


 1934年6月,彭院士从朝阳初级中学毕业,去长沙报考高中。在高中阶段,彭院士比较喜欢化学、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程,同时对著名记者邹韬奋出国访问所写的《萍踪寄语》和回国后写的《萍踪忆语》印象很深刻,憧憬将来有机会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


 1937年6月,彭司勋高中毕业。




因长沙大学少,前往武汉报考,不久,“七七事变”爆发,武汉的局势也开始紧张起来,人心惶惶,彭院士来不及参加考试,匆匆折回长沙,同年10月回到保靖。回到家乡竞泽小学任教。


1938年夏天,抗战烽火连天,祖国山河破碎。彭院士和同乡5人前往重庆求学。历经20多天的长途跋涉到达重庆。那时重庆是国民政府陪都,聚集了内迁的一些大学,有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江苏医学院、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兵工专科学校等。当时,许多学校的招生已经结束,彭院士报考了四川大学外语系、齐鲁大学医学院和国立药学专科学校,都被成功录取。由于想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彭司勋选择了4年制的国立药专。据彭院士自传中了解到:那时,他对药学并不了解,选择药学是一种偶然,没想到他的人生从此与祖国药学事业解下不解之缘。


1938年至1942年,是抗日战争极其艰难的四年,也是彭院士在药专艰苦求学的四年。当时入学时,学校在重庆郊区的磁器口镇,借用四川教育学院的教室和球场。学习生活十分艰苦,吃的米饭是掺了沙子和稗子的“八宝饭”,菜很少,一点油水都没有,几十个同学挤在简易宿舍里。晚上没有灯,便点着豆油灯看书。学校非常重视实验,但是实验仪器和药品都很匮乏。抗战时期的艰苦环境,磨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坚定了同学们刻苦学习、报国雪耻,早日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1940年,学校搬到歌乐山。歌乐山建有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实验室和操场,学校初具规模,条件比在磁器口好多了。当时,药专的学生不多,四个年级加起来只有100多人。因为学生人数少,大家吃饭住宿住在一起,彼此接触的机会多,所以大部分同学都相互认识。



大学生活的课余时间,娱乐活动不多,主要是打球和唱歌。彭院士参加了校篮球队。药专的学生少,会和邻近的四川教育学院、上海医学院进行友谊比赛。

 


对于另一个活动唱歌,学校有白下歌咏队。学生唱起校歌都很有激情。“巍巍我校,屹立江东,致在起废振癃。古迹改良,新药求精,保健民族重任。济济多士,药学专攻,存心以人,任事以成,共同继续,神农伟业,建万世之功。”药专的校训是“精业济群”沿用至今。



随着时间流逝,在药专的学习接近尾声。彭院士是到中央卫生实验院化学药物组实习的,期满经考核合格之后,转为正式工作人员。


1942年彭司勋回母校参加校庆

(倒数第二排左二)


到后来,新中国成立前,国立药专培养的学生中有4位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院士,彭司勋和他同班的沈家祥当选工程院士,还有1945届的徐国钧、1948届的袁承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之所以能够当选院士,除了在国立药专学习期间打下坚实基础,与毕业后的工作条件和留学背景也有很大关系。


1987年,彭思勋与老同学在玄武湖

  

让我们一起走进彭院士的工作和留学经历


战乱时期,走上工作岗位

1942年6月,彭司勋从药专毕业,想找一份应用性、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但不容易。最初找的工作是安徽的一个茶场,提取咖啡因,工资高,但是在沦陷区。后来经管光地先生介绍,到中央卫生实验院化学药物组实习。


 抗战时期,生活很艰苦。彭司勋刚到化学实验室工作时,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第一个星期睡在实验室台子上,后来与卫生署的几个人挤在一起,他们住的都是茅草房,大部分人吃公共食堂,只能勉强吃饱肚子而已。


抗战胜利后,国外进口和国内生产的药品数量越来越多。为了保证药品质量的安全有效,卫生部仿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上海筹建药物食品检验局。因为彭司勋曾在中央卫生实验院化学药物组从事药品化验工作,所以被马基华调去上海参加筹建工作。几年的工作经历,让彭司勋结识了很多药学界人物,在1948年8月去美国留学,先在马里兰大学学习,后来接受马基华建议,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


留学美国,艰难回国路


1948年彭司勋由单位推荐,获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奖学金,赴美国留学。为期一年,到期后,如要继续学习,经申请得到同意,可延期一年,进修的学校由WHO指定,彭司勋的学校是在巴尔的摩的马里兰大学药学院。1948年8月18日,彭司勋告别在上海的家人,前往美国。马里兰大学药学院历史比较悠久,当时该院中国研究生除彭司勋以外,还有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刘维勤,两人在学习生活上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后来,彭司勋经马基华建议,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哥大是美国常青藤大学之一,地处纽约。纽约是美国的金融中心,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各种学术、文化机构和设施比较多,开放程度高,有利于拓宽视野。



哥伦比亚大学经常举办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各种报告、讲座,学术氛围浓厚,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学术视野更开阔。除了上课外,彭司勋大部分时间在做实验,每天往返于实验室、图书馆和宿舍之间,没有闲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生活不免单调枯燥。药学院离纽约中央公园很近,有时中午彭司勋到那休息,买几个面包和一杯咖啡,当做午饭,坐在公园的草地上,仰望天空,引起无限乡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号召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海外学子纷纷响应,形成了一股回国报效祖国的热潮。1950年6月,彭司勋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美国大学毕业典礼很隆重,艾森豪威尔校长亲自出席,发表讲话,学校邀请毕业生家长参加。



 彭司勋考虑到出国学习不易,美国的学习和科研条件优于国内,所以继续申请攻读博士学位,获得批准。在美国学习期间,彭司勋时刻关注着国内时局的变化。与家人保持通信联系 ,但美国阻隔,通信困难,甚至一月才能有一封家书。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百般刁难中国留学生回国。经过同学们的相互鼓励和思想斗争,彭司勋决定放弃继续深造的打算,与其他同学一起回国。当时,美国的船只不能停靠中国大陆口岸,只停靠香港,因此需要香港当局发放签证,但港英当局在发放签证问题上故意刁难。经过三个月的多方交涉和焦虑等待,彭司勋终于拿到香港的签证和船票。1950年8月,彭司勋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以喜悦的心情,终于在旧金山登山“威尔逊总统号”邮轮。


 


过程中,虽然经过了重重困难,还是阻止不了他们归国的决心。最后,他们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深圳,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当地政府热烈欢迎彭司勋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他们感受到祖国亲人的温暖,心情十分激动。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科技人才缺乏,政府对归国留学生的方针是自愿选择工作地点和单位。1951年初,彭司勋回母校任教。


执教母校,潜心工作

1951年初,彭司勋回母校任教,被聘为副教授。此时,国立药专已更名为华东药学专科学校。彭司勋以“诚恳、勤奋、奉献”为座右铭,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中,彭司勋走上讲台、主编教材、主编学报、主编《中国药学年鉴》。




建国初期,因缺乏教材,药专老师多参考国外资料,自编讲义。但多有不便,1956年,卫生部聘请南京药学院9位老师参与编写教材。因为彭司勋在哥伦比亚药学院读研究生的时候研究方向就是药物化学,他编写的《药物化学》于195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国内第一部自编的《药物化学》教材,受到国内外好评。



后来,彭司勋担任《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主编,除此之外,还主编、参编多种书刊,如《药物化学进展》、1988年版《中国药典》(英文版)等。 



此外,彭司勋加强学科建设。利用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编辑出版《药物化学进展》丛书,并购买一批药物化学原版外文书刊。当然,人才培养也至关重要,为了激励品学兼优的家庭贫困生刻苦学习,完成学业,设有彭司勋助学金,向20名同学颁发。



赴欧洲五国、香港考察


改革开放后,迎来了国际交往的春天,1979年9—10月间,彭司勋参加了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组织管理考察团,考察英国、荷兰、芬兰、挪威和丹麦欧洲五国的医药教育。后来,还考察了土耳其,对国外的药学教育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1989年,彭司勋与徐国钧、胡廷熹赴港,参加1988年版《中国药典》(英文版)首发式。在港期间,了解到中药在香港的使用和研究情况。1991年,应邀彭司勋和研究生许国友再次赴港,讨论心血管药物的合作研究。

     

  “文革”期间,科研工作中断。1975年以后,逐步恢复研究。彭司勋虽已年近花甲,为把浪费了的时间都夺回来,很多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1970年代中期,因新药研究还不具备条件,彭司勋和研究组成员从仿制入手,成功研制了对肿瘤有疗效的“六甲密胺” (HMM)。后来,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为面对社会现状,学校将治疗吸血虫病和计划生物的研究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同时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彭司勋从事抗生育药物研究。 

 在1982年,彭司勋任药物化学研究室主任后,除了为研究生讲授课程,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我国新药的基础研究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我国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有鉴于此,彭司勋提出除设计合成靶向药物外,以中草药为先导,结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和定量构效(QSAR)的理论和技术,优化和改造先导物结构,进行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药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创制新药,为保障人民健康和发展经济服务。新药研究周期长,难度大,投资多,风险高,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系统性探索工程。


彭司勋就个人科研实践,对药物创新,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1.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新药的研究基础;

2.加强科研信息的交流与合作;

3.新药研究是一项探索性的系统性工程,应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资料积累、专攻方向和合理的学科配合,形成知识结构完整、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和良好的学术氛围;

4.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5.在根据新药基础研究揭示的新理论、新方法,设计合成新靶向药额同时,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以具有新颖的结构和独特的生理作用的成分作为先导物,进行结构优化和改造,创制具有知识产权的新药,加快中药现代化。


我们怀念先生的风采,学习先生的精神,敬重先生的风骨,继承先生的遗志!

敬爱的彭先生,一路走好!


彭先生生平:

1919年7月28日生于湖南省保靖县。

1942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药学专科(中国药科大学前身)学校。

1942-1946年任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技术员、药师。

1947-1948年任上海药物食品检验局技士、代理室主任。

1948-1950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获药学硕士学位。

1950年任华东药学专科学校(现名为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教授。

1952-1954年任华东药学院药学专修科主任。

1954-1966年兼任江苏省药品检验所所长。

1956年任南京药学院教务长、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

1963年任江苏省及南京市药学会副理事长。

1974-1978年任南京药学院化学制药专业教学办公室副主任。

1979-1983年任南京药学院教授、副院长,药物化学研究室主任、兼任南京药物研究所所长。

1984年任南京药学院顾问,南京药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6年任中国药科大学顾问,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1987年任中国药学会江苏分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七届中央委员。

1988年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1年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论著:


1 彭司勋主编.药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964:第3版.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

2 彭司勋,李明华,盛时.几种烷基取代的环已醇及苯甲醇氨基甲酸酯类的合成.南京药学院学报,1963,(12):1-3.

3 彭司勋,杨祯祥,盛时.5,6-取代-3-吲哚乙胺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66,13(1):24-29.

4 朱耀华,杨祯祥,彭司勋.2-甲基-3-(r-氨基丙基)-5,6-次甲二氧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79,14(12):720-724.

5 杨祯祥,王锐,彭司勋.祖师麻甲素类似物的合成和镇痛作用.南京药学院学报,1979,(2):1-6.

6 彭司勋.英国、芬兰和丹麦药学教育概况.药学通报,1980,15(8):26-28.

7 彭司勋,王尔华.中国新药研制的回顾和展望(综述).药学通报,1981,16(4):27-34.

8 彭司勋.法国药学教育概况.药学通报,1981,16(6):47-48.

9 张奕华,曹观坤,彭司勋.马兜铃次酸开环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生育作用.南京药学院学报,1983,(1):67-74.

10 彭司勋,王尔华.药物定量构效关系,中国药学年鉴(1980-8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74-77.

11 黄文龙,杨祯祥,彭司勋.3-[P-(ω-取代氨基烃氧基)-苯甲酰]-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5,20(10):737-746.

12 杨祯样,沈向东,彭司勋等.2-烃酰氨基-3-(3′-吲哚基/3′-咔唑基)-丙烯酸衍生物的合成.南京药学院学报,1985,16(3):1-6.

13 彭司勋主编.中国药学年鉴(1980-1982).首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至1991年已出版7卷).

14 张寅生,曹观坤,彭司勋.非甾体抗炎药:4-羟基-3-胺甲基-联苯及4(2)-环已基-2(4)胺甲基-苯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药学学报,1986,21(5):346-355.

15 靳立人,王锐,彭司勋.吡喹酮类似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6,21(3):170.

16 陈佩林,杨祯祥,彭司勋.N-(2-疏基苯甲酰)-N-烃基甘氨酸及其双硫化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87,22(9):662-670.

17 彭司勋.中国高等药学教育对医药工业的促进和影响(中、英文).工业展望,1987,(6):25-28.

18 夏志南,曹观坤,彭司勋.4-芳杂环单/双氨基酚衍生物的合成和量化计算.药学学报,1988,23,(8):574-583.

19 黄文龙,黄枕亚,彭司勋等.汉防己碱还原裂解及裂解产物的活性.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2):81-85.

20 黄枕亚,冯玫华,彭司勋等.四氢原小檗碱型季铵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某些参数的测定.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9(4):249-252.

21 彭司勋.加强新药研究是关系人民健康的一件大事.药学进展,1988,12(3):137-138.

22 许国友,俞正威,彭司勋.硫脲基乙酸衍生物的合成与镇痛作用.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2):89-91.

23 彭司勋.美国药学研究生教育一瞥.中国药学杂志,1989,24(1):54-56.

24 罗娅林,杨祯祥,彭司勋.N-(2-巯基吡啶-3-甲酰)-N-烃基甘氨酸及其双硫化合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90,25(4):374-378.

25 陆涛,陈文浩,彭司勋等.巯基苯甲酰-甘氨酸-甘氨酸衍生物的合成.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1):1.

26 周桑琪,朱崇泉,吴国沛,彭司勋.1-取代?基喹啉酮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菌活性.药学学报,1990,25(9):670.

27 黄文龙,宋学勤,彭司勋等.取代四氢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药学学报,1990,25(11):815-823.

来源:中国药科大,汇聚南药

以往精彩内容:

“4+7”带量采购报价大跳水,药企降费增效立刻出大招?

医院手术中涨价,患者忍痛告知银行卡密码…

第80届全国药交会今日在广州拉开序幕,猎才医药网诚邀您莅临!

昨天!中国这个药,特朗普关注了


相关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