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白皮书:停止噪音,还药界一个健康安静的2019!

爱医药

    纵观历史,无数次变法都是在饱受质疑、抗拒,甚至是流血牺牲中获得胜利,进而推动社会与科技的进步。我们国家的医疗体制改革也不例外!

    单就看病贵而言,2018年及以前的医药政举措与其说是改革,倒不如说是改进。改进是在原有体制下的创新措施,有效果但解决不了深层次问题。改革则是在时代潮流驱使下,针对体系与制度本身问题施行的一些列基本措施。

    我国现行医疗体系与制度运行20年,诸多企业、医疗相关单位与个体已适应甚至依赖它,并持续从中获利。新时代里,国内外科技、社会、经济及政策环境正发生剧烈变化,迫使我国医改从治标的改进要迈向针对体制本身的改革。

    改革等于改进+革命,革命就有流血牺牲。因此,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是否让社会广泛群体获益尤为重要。回头看,我国医改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国家历任领导人及部委机构矢志不渝地坚持这样一个目标一直都在积极寻求创新;现在到了需要革命的时候,国家及新成立的医保局迎头而上,敢于接受如此严峻的挑战。这种使命感、责任意识和精神值得全体有民族心的公民对其产生"足够的敬畏",敬畏他们"对目标有这样一个清晰的坚守”!

    2018年,震撼药界 (包括相关行业) 医改举措无外三条: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4+7国家集中带量采购(4+7集采)及辅助用药目录的制订。

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

    无论从我国供给侧经济改革的国内形势,还是到CFDA加入ICH的行业背景,及美国FDAICH递交仿制药促进计划新方案的国际行业形势,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势在必行。

    从2012年试点,到2016年国办正式行文鼓励企业申报,再到2018年公布的多项保障性措施。一些企业或其利益代表始终质疑:通过评价不等于与原研同等质量!

    这种质疑看似很合理,而更深层次背景是:所有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在准入和销售过程中处于同等地位,部分药企原来积累的"特权"优势将会消失。诸如全国甚至省级百强企业、科技进步奖、最先上市等等花样翻出的质量层次区分要素,在准入和销售过程中给部分药企的仿制药贴了金:要么销售价格提升,要么独家中标,要么成了进院或替换竞品的理由。

    时至6月,这些质疑在各项保障措施的出台下渐渐散去。药企也已接受: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是必然趋势,不通过一致性评价或不转型创新药很快就死!

4+7国家集中带量采购

    就在大家聚精会神关注有哪些企业申报一致性评价或通过了什么品种之际,2018年9月上海座谈会提出试点4+7集采,争议及质疑声顿时又纷沓而至。到12月上海开标、孙春兰副总理讲话、上海事务所座谈会、福建/四川论证是否跟进、扬子江药业甘肃不带量跟价,更是乱象重重,医药相关各界哀嚎一片。

    投资者、媒体、药企及医药人津津"苦"道,却别有用心。4+7集采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投资者试图引起轰动,掩盖大盘下行的趋势。部分互联网媒体为抢流量赚人气,或为发布企业产品广告 (wisdom咨询起初也这样),或是为给自己举办的主题讨论、研讨班、培训课程打广告,肆意渲染,甚至不惜加入标题党”而故意歪曲。药企及医药人担心自己的前途与命运,投资者和媒体的煽动加剧了医药营销领域的这份恐慌。

    可谓是黑色岁末!整个药界已然听不到真正的强音,被轰炸得晕头转向。

    其实,1226日医保局座谈会已暗示医保局对4+7集采的态度及医保局未来的工作方向。偏偏这时候,恒瑞和齐鲁弄出个营销攻势,让媒体借势赚足题材,2018年他们将得以"完美"收官。

    座谈会上,医保局领导已明确表态:


    非4+7城市,招采部门不直接联动4+7价格。

    企业可自愿不带量降价或申请带量降价。

    非4+7城市,跟进4+7模式需要上报批准。

    未来降价工作的重点是辅助用药及原研高价、高份额的药品。


    4+7集采模式将针对原研高价及高份额药品、11省市为主要范围内展开。按照国家部署试点,其他省市如跟进4+7模式需要上报批准,招采部门也不直接联动价格。

    因此,4+7集采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全部仿制药推行至少还有3-5年的时间,药界还有时间向仿制药集约化或创新药转型,期间还可以参考医保局提出的降价工作重点策略性选择产品以过渡。

辅助用药目录的制订

    4+7风波未停,卫健委不甘寂寞,同时出台制订辅助用药目录的通知。360多种辅助性或重点监控药品,每年花费3000多亿医保支出,仅次于原研过专利期药品的医保支出额。势必会成为我国医改解决”看病贵”问题的三大关键因素之一:原研过专利期药物、医用高值和低值耗材、非治疗性的辅助用药。

    最近,部分媒体组织或通过药学专家探讨什么是辅助用药,辅助用药到底是否有临床价值。

    其实,根本没必要讨论!底层医疗机构上报,省级汇总,国家卫健委一定会组织最权威的药学专家组讨论确定。某药学专家的言论只代表了个人观点,医疗机构用药情况和上报时衡量因素千差万别,非一已之力能夺。

    如果药企不认为自己的某品种是辅助用药,可以向省、国家卫健委提供权威有效的药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评价数据;要不赶紧去做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或临床疗效综合性评价去吧!

还药界一个健康安静的2019

    陈局长4+7讲话提到:实际上我们都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但是我们没有勇气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里面的利益链很深。"改革既要有坚定的信心,也有有定力,也要有比较好的环境和宽容的态度"。

    杜撰下这句话:药企、医药人都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只是还无法接受和直面,因为这关乎我们的利益甚至生存!顺应形势去改变去转型既要有坚定的信心,也要有毅力,也要有比较健康的探索环境和积极的社会氛围"。

    作为一个从事药品营销近20年的老医药人,卞行天下呼吁:"

    媒体及长期以来一直关心百万医药人的各界朋友们,恳请不要去渲染、夸大国家医改政策和事件的后果,解读时应积极分享应对措施;更不要误读、扭曲政策和事件的涵义,中国医改的基本措施和进程已清晰。

    全体医药人愿意与各界朋友共同探讨变革时代下的转型之路,一起推动我国医疗改革的进程,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2019年起,停止噪音,拒绝噪音。还药界一个健康安静的转型环境,也还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一个积极宽容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