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 聚力建设健康家园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

2019年自治区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做好对口援藏轮换,拓展援藏领域,深化人才、智力、科技、产业援藏。”成为近日以来参加自治区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自治区人大代表、日喀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院长米玛多吉告诉记者,这些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上海模式”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生根、发芽,为医院的内涵建设、学科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整体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组团式医疗援藏专家的到来,大力提升了本土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从‘输血’到‘造血’,现在,医院的‘造血’功能正在得到巩固和发展。”

  自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启动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党委组织部的具体安排部署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65家支援医院共选派4批638名在学科、专科、医技、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和特长的我区急需医疗专家赴“1+7”医院开展工作,经过组团式医疗援藏专家和我区当地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扎实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实施意见》《任务分解方案》《受援工作的意见》《关于扎实推进“两降一升”有关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王云亭告诉记者,我区深入推进“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工作,签订帮带协议书,大力开展临床教学、学术讲座、技术培训、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等工作,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提高,879名本地医务人员已逐渐成为西藏医疗行业的骨干,192名本地医务人员已能够独立开展一到两种新手术,“我来做、你来看”模式正在向“你来做、我来看”模式转变,“1+7”医院本地技术骨干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我区新建和做优重点科室85个;普遍建立起ICU、导管室、血透中心、病理科等科室。急性心脑血管梗塞介入治疗、婴幼儿脊髓脊膜膨出伴脑积水导管手术等一批代表区内医院诊疗技术新高度的业务技术扎根高原;988项区域内医疗技术领域的空白被填补刷新;与支援医院开通56个远程诊疗平台,实施远程会诊、病理、手术等各类培训11万余人(次);将内地医院833项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打包移植’到‘1+7’医院,为全区各族群众提供内地三甲医院同质化服务。”

  王云亭说,目前,拉萨市、日喀则市、林芝市、山南市、昌都市和那曲市人民医院已创成“三甲医院”,结束了区内长达20年仅有一家地方三甲医院的历史。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创成“三乙医院”,我区如期完成“1+7”医院等级创建工作目标。“同时,我区还实现了338种‘大病’不出藏,1990种‘中病’不出市地,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内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各医院也在不断细化岗位职责,合理配置资源,推出更多便民举措。”

  从藏东河谷到藏北牧场,从边境乡村到城镇社区,各族群众亲身见证了西藏医疗服务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他们把援藏医疗专家称为新时代的“金珠玛米”,青海等临近省(区)的群众纷纷慕名前来就诊,各族群众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已经成为增进群众福祉、凝聚人心的民生工程,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政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