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感冒药千万别乱吃!快告诉家人
冬春之际气温变化大,稍不留心就会感冒。这时大家一般会去药店买点感冒药来吃,但你真的会吃感冒药吗?有人就因乱吃感冒药丧命了。
滥用抗生素
其实,在中国,抗生素滥用并不是个例。
中国平均每年已经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数据来源: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主任雷鸣)
近日,贵州一个7岁男孩小杨阳(化名)因为受凉感冒流鼻涕,家长刚开始也没有太在意,觉得这点小病在家里吃点药就好了。
一连3天过去,小杨阳的病情还是没见好转,家长有些不放心,就带着他去医院。
可是看到医院人山人海的挂号队伍,孩子爸妈商量说孩子就是着凉了,又不是很严重的病,还是回去继续吃药算了。
一周之后,小杨阳的病情不但没有丝毫好转,反而更加严重,持续高烧不退,还感染上肺炎。
送到医院时已经晚了,消炎药、输液等治疗手段通通不管用,最后孩子因器官衰竭而死。
医生说,孩子虽然因病毒性感冒而死,但根本原因还是抗生素滥用,导致医院没有办法救治,原本孩子是有机会被救过来的,但是由于家长平时一味按照自己的“经验”给孩子吃了抗生素类的药物;久而久之,病菌产生耐药性,原本有效的药物也失效了。所以送到医院后各种消炎药、抗生素都不管用。
混吃感冒药
27岁小伙乱吃感冒药肝功能衰竭
感冒药除了滥用抗生素的问题,还有一个可能致死的隐患,那就是混吃感冒药。
一个成年人,每年会发生2~4次感冒。感冒再正常不过了,怎么就夺走了一条鲜活的生命呢?
本是一场小小的感冒,小张去药店买感冒药,担心只吃一种退热效果会不明显,就买了很多种。因为自己体重大,还加大了剂量吃,这个药吃了烧不退,就再叠加另外一种药。
持续高热7天,腹泻5天,小张终于来到了医院,被诊断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中毒性横纹肌溶解.......被直接送到重症监护病房抢救。
最后因为肝功能衰竭,还没来得及换肝,小张就停止了呼吸。从入院到离世,仅有7天。
为什么不能混吃感冒药呢?
医生表示,很多感冒药是复方药,含有不少相同成分,若几种感冒药同时服用,容易造成因某成分过量而损伤肝肾,尤其是肝功能不好的人,混吃感冒药危害更大。
除了不能同时随便服用两种以上的感冒药,感冒药也不能和以下药物和食物一起吃,后果很严重!
1、感冒药+胃药=胃炎
感冒药同胃药一起服用会相互作用,诱发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建议两种药物最好分开服用,或者至少间隔两个小时以上再服用~
2、感冒药+酒=肝脏受损
感冒药和酒相互作用,会增加肝脏衰竭风险。吃了感冒药后别喝酒,大家千万不要拿生命开玩笑!
3、感冒药+咖啡=血压升高
很多感冒药都有中枢镇静的成分,这时如果喝咖啡来提神,会与感冒药冲突,严重的还会引起血压升高。
常见感冒药用药误区
1、 一感冒就马上吃药
普通感冒一般体温在38℃左右,打喷嚏、流鼻涕,症状不是很严重,多喝水,多休息,持续一周左右就可以自动痊愈。
感冒是由病毒引发的,感冒药只能缓解症状,让你的鼻子通气、少流鼻涕、咳嗽轻一点,并不能杀死病毒,真正起作用的只有人体的免疫系统。
如果症状已经很严重了,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就吃点感冒药,让自己好受点。吃了三天药,症状没有缓解,应及时就医。
2 、感冒就用抗生素
很多朋友有一种错误的概念,不管大病小病,只要感冒发烧就吃抗生素,这种做法其实存在很多隐患。
感冒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生素对付的是细菌感染,对病毒治疗无效。只有在感冒出现细菌感染时,才需要遵医嘱用抗生素。
3、 迷信输液
对于普通人,动不动就要求输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输液主要作用是缓解感冒症状,让患者身体保持足够的水分,有体力对抗感冒。
过分依赖输液,有一定的感染、输液反应风险。
4 、全家吃同一种感冒药
不少家庭的药箱里都会备着感冒药,但只有一种。如果家庭成员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最好为他们单独备好感冒药,并仔细阅读说明书。
有些家长会将成人感冒药分成小剂量喂给孩子,这种做法往往也是不可取的!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给孩子服用成人药物会有药物蓄积的风险,且无法保证剂量准确。
5、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肝功能异常者、心脏病患者、高血压、孕妇、哺乳期妇女、老人等特殊人群对某些药物成分比较敏感,容易引发不良反应,选择感冒药时一定要谨慎,遵医嘱吃药!
不仅吃感冒药要注意,
这些混搭也要注意
↓↓↓
碘酒中含的碘会与红药水中的汞发生反应,形成碘化汞,会沉着在皮肤表面,汞本身就具有毒性,对身体有害。
感冒药如泰诺、快克、感立克、感冒清等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遇到蜂蜜会形成一种复合物,减弱退烧作用。同理,凡是含蜂蜜的中成药,如止咳糖浆、川贝枇杷膏等都不宜和上述感冒药同服。
维生素C属酸性物质,而磺胺类药(如复方新诺明)及其代谢产物在酸性环境中易形成磺胺结晶盐,而形成泌尿系统结石,导致肾脏损害。银杏叶胶囊、银杏含片等,黄酮及银杏内酯类成分含量较高,与阿司匹林同服可能引起出血。如果刚做完手术,出血的风险更高。
关于吃药,你还要知道这些!
来源:医学界、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