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常识 | 春天又来骗你脱衣服,“春捂”到底靠谱不?

华仁太医药业

“记得多穿衣服!”相信每个人都被爸妈催过,但是年轻力壮的我们,好像并没怎么放在心上。在气温渐渐回升的2、3月间,就纷纷脱下棉衣,露出脚踝,在万物争春的季节,展示着婀娜的身姿,秀出多彩的自己。

这样真的好吗?一入春天就换上单薄的春装这样真的好吗?对我们的健康真的没影响吗?老话说的“春捂秋冻”究竟是养生良方,还是世人误解?带着这些疑问,今天和大家一起认识下“春捂”到底对不对?

什么是春捂?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会难以适应,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像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都是常见的。

这么一说好像还挺有道理。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春捂”到底有没有依据呢?我想很多吃瓜群众都想听听科学是怎么解释地?

春捂中的科学道理

春季中自然界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跟不上室外而产生内外温差。这种温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达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特别是,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凉致病。由于中国在同纬度上春(秋)季升(降)温最急,因此才诞生了中国特殊的“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

冬去春来,是从冷转热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一会暖一会冷,往往是太阳出来后,风和日暖,遇到刮风下雨就会冷起来。由于人们在冬天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不适应气候变化而容易着凉得病。所以,人们在初春季节要有意捂着一点,慢慢的减衣服。


看来老话说的“春捂”是对的,有其科学性。那么,在环境大不一样的当下,该如何做好“春捂”呢?


春捂的原则

“春捂秋冻”最重要的原则是不“捂”不行,“捂”过了也不行。把握“春捂”的度就十分重要。谨记“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

如何判断

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其次凭感觉: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

捂到啥时候

捂到清明前。进入清明后,随着春雨的降临,气温会逐渐平稳回升,此时可以视乎天气变化,适时减少衣物。

捂的越严实越好吗?

“春捂”并非是全身上下捂得严严实实为好。现代医学认为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因此,“春捂”应重点做好手腕、腰部、肚脐、小腿及双脚保暖。厚裤和厚袜不可过早减去,并常用热水泡脚,睡觉时下半身盖厚一点。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而上身略减则无大妨碍。

哪些人最该“春捂”?

老年人:上了岁数的人,身体的机能倒退,抵抗力下降,变得更加怕冷。因此老年人是“春捂”的重点对象。

儿童:特别是抵抗力差的儿童,突然变冷的气温容易使他们感染上呼吸道疾病、甚至诱发哮喘。

女性:女性生殖系统同样怕冷,下半身着凉容易导致痛经、性欲淡薄、宫寒不孕、白带增多、盆腔炎症等病症。

另外,颈椎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肠胃道疾病患者、妇科疾病患者、有脑血管病史的人都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春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