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为群众节省超10亿元,东莞这个“健康守门人”真给力!

东莞市卫生计生局



当前,东莞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10月15日,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叶向阳带队,对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和标准化建设进行实地调研。叶向阳强调,社卫机构要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针对调研中多名社卫中心负责人提到的问题,叶向阳表示,在人才招聘上要下功夫,编制要用起来;薪酬改革要尽快落实,提升待遇;信息化建设要加速推进,2020年各级医疗机构打通信息网络,消灭“信息孤岛”。

    

对于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和松山湖社卫的医联体建设,叶向阳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达到了多赢的结果,下一步双方应从目前的“松散型”往“紧密型”发展。


社卫服务每年为群众节省超10亿元


目前,东莞全市建成使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97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64个。市民步行15分钟即可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东莞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东莞一项重要的公共产品,是全市人民不可缺少的“健康守门人”。

    

今年上半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为1058.5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门诊总量29.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次均门诊费用为81.5元,为全市医院次均门诊费用231元的35.3%,有效控制了患者医疗费用支出,大大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据不完全统计,社区医疗服务每年为群众节省医疗费用超过10亿元。

    


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2018年将其纳入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出台了《东莞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补短板”任务,基本实现用房面积和医疗设备配置达标。

    

今年7月,东莞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基层卫生工作推进会,再次研究部署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全市标准化建设已累计投入超过1.2亿元,截至今年10月12日,全市33个镇街(园区)共建成39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过督导评估已完成293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总达标率为73.8%。


1097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257万人

   

东莞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097个,对比2018年增加41个团队,签约群众257万人,签约重点人群69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61.6%。可以说,家庭医生服务已经成为众多市民身边的“好朋友”。
    
东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实施个性化签约服务,出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和服务包收付费方案,推出普惠包、健康管理包和个性化服务包等三大类11种服务包。目前全市共签约服务包77.5万个。同步推出多项签约服务惠民措施:签约居民健康管理包的参保人每年可减免10次一般诊疗费;有效签约家庭医生的参保人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到75%,群众签约主动性逐步提高。
   


不少东莞市民喜欢看中医,因此,东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厚植中医药文化根基,满足多元化健康需求。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市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4个站点可提供中医药服务,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浓厚岭南特色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更便捷的中医保健和诊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了基本医疗的功能,最关键还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东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扎实推进14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效实施。全市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14万份,建档率达85.7%;新生儿访视率、产后访视率、高血压、2型糖尿病、肺结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等指标达到国家和省目标要求。



社卫机构人手紧缺,人才难招

    

调研中,多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坦诚地谈到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岭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汤赵荣表示,目前人才招聘是最让他感到头痛的,去年至今有4个医生辞职了,一直想招人,但就是招不到。

    

寮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汤松涛表示,对他而言,人手紧缺是最大的难题,寮步社卫共21个站点,只有近250名工作人员,很多人不得不长时间连轴转,现在社卫机构的业务量还在不断的攀升,不能考虑给医生再增加工作量,而是该想想如何为他们减负,“人手如果能多一倍就好了”。

   

汤松涛同样面临着人才招聘的难题。他说,他曾经招来了一对夫妻医生,送他们去到站点,人家一看就走了,“人家说站点周边环境太差,待遇问题连谈都没谈”。汤松涛提到,现在招的医生几乎都是来自外地,他们初到东莞,社卫连个像样的宿舍也没法提供,“一些医生租的民房,真的就是个窝”。
 

待遇也是问题。与广州、深圳和佛山相比,东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待遇还是偏低。汤松涛说,目前东莞的待遇和顺德差不多,不过顺德跟东莞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医生入编非常容易,这样招聘也会容易许多。

    


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邓伟均也参加了调研。他所在医院和松山湖社卫中心共同构建医联体,他希望医联体能在体制机制上更灵活,在人才招聘上更有力,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对接上,能更顺畅。



把“医联体”建设往“紧密型”方向发展

   

叶向阳对于这些问题非常重视。他表示,今年7月东莞已经启动了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的薪酬制度改革,目的就是要提升医护人员的薪酬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薪酬改革是板上钉钉的事,必须落实也一定会兑现。


对于人才招聘的难题,叶向阳也非常理解,身处广州、深圳之间,东莞与这两位“老大哥”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下来全市各公立医疗卫生单位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人才入编。

    

他还建议,如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单独去招聘比较难,那么可以效仿松山湖社卫,由市松山湖中心医院负责招聘,但人员安排到松山湖社卫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由局里负责统一去招聘,就像以前一样,局里招聘了再安排工作”。

    

对于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叶向阳表示,目前正在努力的统筹之中,东莞将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各层级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将在2020年全部打通,彻底消灭“信息孤岛”。


对于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和松山湖社卫两年多来的医联体建设,叶向阳认为,方向是对的,目前也是成功的,下一步双方应从目前的“松散型”往“紧密型”发展。

    

叶向阳表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不断对标优质,不断提升群众就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2020年“优质服务基层行”贡献智慧。


典 型


1

松山湖社卫的“样板工程”


一直以来,松山湖园区因无公立医院、医疗机构设置不完善,医疗资源底子非常薄。2017年9月,松山湖社卫与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原市第三人民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依托医联体建设,打造家门口的“三级医院”。

    

根据园区人口结构、疾病谱特点,市松山湖中心医院累计往园区派出各类专家坐诊1560人次,妇科、儿科门诊更是派出固定团队全年全程参与诊疗,让园区居民在家门口既可享受三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又可享受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报销额度。

    


针对松山湖社卫全科医生数少、工资待遇低、人员招聘难等问题,在医联体框架内,采用“医院招、社卫用”的招聘模式,成功招聘5名全科医生供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有效缓解医联体双方人员紧张的局面。

    

通过双方全方位、全流程的紧密协作,医联体建设的成效逐步显现,2019年9月,患者转诊率控制为12.83%,同比下降了5.26个百分点。凭借医联体的优势,松山湖社卫已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大格局,园区居民就医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2018年起,松山湖社卫进行升级改造,建筑面积由1000多平方米扩增至4600多平方米。目前,园区已经形成一中心六站点的格局。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升级改造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市标准化要求,成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样板。



2019年起,松山湖社卫正式将检验项目外包给第三方检验机构,检验项目迅速从原来的60多项增加至160多项,基本涵盖了二级医院应有的检验项目,患者检验次数同比增长230.31%。借助第三方检验机构的技术优势,松山湖社卫精准对接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和差别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松山湖社卫推进健康管理关口前移,在全园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对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对筛查出的糖尿病患者列入规范化健康管理,对筛查出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加以行为干预,为园区居民筑牢了第一道“健康防线”。


2

东坑“标准化建设的再提升”


东坑社卫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在2018年年底前已100%完成任务,比市要求的时间提前了1年。东坑社卫是“1中心5站点”的设置,中心面积达5600平方,下设5个站点,最大的1700多平方,最小的也有400多平方,合理地分布在东坑23.5平方公里的辖区范围内,服务全镇16个村(社区)13.45万的常住人口。

  

  

虽然东坑已经提前完成了标准化建设任务,但东坑并没有停止标准化建设的步伐,东坑要做“标准化建设的再提升”,上周,东坑初步研究了2020年的预算计划,其中一项是“站点提升工程”,计划在明年年底前,完成3个站点的整体搬迁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力求以更优质的服务,满足居民群众和企业员工的健康服务需求。

    

在计划搬迁升级的3个站点中,其中面积最大是“北站”,有1650平方米,选址确定在东坑被全市划定为“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建设”的项目范围内,环境非常优美,群众就医更为方便、舒适。

    


在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的建设与提升上,东部产业园片区全科实训中心(东坑基地)10月底前可以安装完毕,虽然实训中心尚未完全建好,但东坑针对中心全体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以及针对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技能培训等项目,早已在全科实训中心开展起来。



文/广州日报 记者 汪万里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