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检查、胃癌早期风险筛查不做胃镜抽血可以吗?

河津市人民医院


胃病检查、胃癌早期风险筛查不做胃镜抽血可以吗?

可以啊!且听给您一一道来:

胃功能检测之---胃蛋白酶原PGI、PGII及胃泌素17

一、慢性胃炎的流行病学

1、慢性胃炎尤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

2、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3、慢性胃炎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4、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内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敏感性较低,需结合病理检查结果。

 二、胃癌的流行病学现状:2015年我国新发胃癌人数67.91万,平均46秒就有一人新发胃癌,死亡人数为49.8万,平均63秒就有一人因胃癌死亡。死亡人数超过三分之二,居高不下的死亡率与疾病发现时机太晚有直接关系。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约1/3的疾病可通过有效的预防保健避免,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有效防控,早期发现胃癌对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及改善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内镜下行早期胃癌微创治疗,其5年生存率高达91%。在日本和韩国,早期胃癌检出率高达50%,然而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仅占胃癌的10%左右。

传统胃部筛查方法(如胃镜检查,痛苦说一直根深蒂固,甚至到了“谈胃镜色变”的程度,无痛胃镜又牵涉到麻醉,风险相对较大,费用较高,因此临床运用相对有限。)人群接受率较低,很难做广泛筛查,临床需要更简便、快速、无痛的胃部疾病早筛方法。

     胃癌肿瘤标志物检测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方便、快捷,但是目前的胃癌肿瘤标志物特异性仅在30%左右,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寻找一种能适用于大范围对人体无创伤、简便可靠和费用低廉的筛查手段,将正常人中的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再展开胃镜检查,是解决对胃癌预防早发、早诊断早治疗的首要任务。

      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和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开展“全民胃部重大疾病普查行动”将血清胃功能三项检测确定为普查行动的初筛方法。对早期胃癌、胃粘膜萎缩发现和确诊意义重大。

1  胃功能三项是哪三项

  胃功能三项检测是对胃蛋白酶原(PG)的两种亚型PGⅠ和PGⅡ,及胃窦部G细胞分泌的酰胺化胃泌素17进行定量检测,同时给出PGR(PGⅠ/PGⅡ)值。该检测项目对人体无创伤,简单方便,特异性高达80%以上,检测的费用比胃镜、X光钡餐透视和胃癌肿瘤标志物检测都要低,是目前胃癌及胃炎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首选筛查手段。

 胃泌素17(G-17)

 胃泌素17的生理学作用包括促进胃酸分泌,与胃酸负反馈;维持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防止胃食管反流;促进胃肠道黏膜细胞生长,改善胃黏膜营养和供血。

  胃泌素17的增高降低原因包括许多,常见的情况有:胃酸分泌异常、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

胃泌素17检测的临床意义包括:

判断胃分泌功能

反应胃酸高低

提示胃黏膜萎缩的部位、程度与风险

指导药物合理使用,如质子泵制剂(PPI)、非甾体抗炎药(NSAID)等

临床解读:

1、胃泌素17>15poml/L:提示胃内低酸,胃体有萎缩风险;

2、胃泌素17<1.0poml/L:提示胃内高酸或胃窦萎缩。无HP感染者,通常提示胃内高酸,患消化道溃疡、胃食管返流病风险升高。

  胃蛋白酶原是胃蛋白酶的前体,依据其生化性质和免疫原性将其分为I和II两个亚群,胃蛋白酶原I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所分泌,胃蛋白酶原II由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十二指肠腺所分泌;当非萎缩性慢性胃炎时,二者血清浓度升高;当胃粘膜萎缩时,二者血清浓度将随着胃粘膜的损伤发展而降低,通常胃蛋白酶原I下降的程度比胃蛋白酶原II明显,PGⅠ/PGⅡ比值也减小。

胃功能三项检查——准确诊断早期胃粘膜病变的利器

  血清胃功能检测是一种通过抽取人静脉血3ml(空腹),检测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Ⅱ)及其比值和胃泌素17:,并加以综合分析从而辅助诊断胃黏膜疾病的方法,是一项无创、无痛、安全、经济的胃病检测方法。

如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胃泌素17≤1.0poml/L或胃泌素17≥15poml/L,胃蛋白酶原Ⅰ≤70ug/L,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7.0),提示早期胃癌风险,建议复查或直接胃镜精查,需定期随访。

胃癌的演变过程:


2   胃功能三项在临床上具有哪些应用

1、胃蛋白酶原用于判断胃粘膜萎缩性病理改变的标记物,也可作为提示胃粘膜萎缩的预警因子。作为胃黏膜功能的动态监测,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水平可显示为胃黏膜的状态和功能,当胃黏膜发生病变,血清中的PG水平也随之变化。

2、胃蛋白酶原可作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根除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3、胃部相关疾病辅助诊断

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被普遍认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Hp结合胃蛋白酶原分泌水平,不仅可以诊断是否有萎缩性胃炎,判断萎缩性胃炎程度(轻度、中度、高度萎缩)而且还能判断是否由幽门螺旋感染而引起。

胃癌切除术后复发判定

胃癌切除术后PG分泌水平会趋于稳定值,当胃癌复发的时候,PG分泌水平会出现异常波动。

③消化性溃疡的筛查及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鉴别诊断:胃溃疡时胃蛋白酶原多为正常,十二指肠溃疡时胃蛋白酶原会明显升高。

3 胃功能三项临床优势

  胃功能三项是对胃癌进行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早治的首选筛查手段,它临床特点是对人体无害,无痛,操作简便,数据可靠且费用低廉,它可以临床大范围的筛查,将正常人中的疑似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再做胃镜检查。

 降低胃癌死亡率的最关键就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胃癌高危的人群,如果足够引起重视,完全有足够时间预防胃癌的发生。

4  哪些人迫切需要筛查

1)年龄 40 岁以上,男女不限;

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3)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4)既往患有胃部疾病人群;

5)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6)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人群(如摄入高盐、腌制食品、吸烟、重度饮酒等)

5  临床解读

胃蛋白酶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癌(尤其是肠型胃癌)早期的病理改变,胃癌发生的风险随着萎缩性胃炎严重程度和范围的增大而增大。血清检测胃蛋白酶原,综合评价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及PGⅠ/PGⅡ比值,已经用于早期胃癌的筛查。研究表明,随着胃蛋白酶原检测呈阴性、阳性、强阳性结果,胃癌发生率呈现明显的阶梯式增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联性不受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癌变部位、肿瘤浸润深度、随访时间长度等因素影响。另外,HP感染与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密切相关,且显著增大胃癌的发病风险。

2014 年《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指出,PGⅠ浓度下降对萎缩性胃炎具有提示作用,通常将

①PGⅠ≤70 μg /L 且PGⅠ/PGⅡ≤3.0(阳性) 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轻度)的临界值;

②PGⅠ≤50 μg /L 且PGⅠ/PGⅡ<3.0 (中度阳性) 提示中度萎缩性胃炎

③PGⅠ≤30 μg /L 且PGⅠ/PGⅡ<2.0(强阳性)  提示高度萎缩性胃炎

④PGⅠ≥70 μg /L 或PGⅠ/PGⅡ>3.0 提示胃部正常或良性疾病改变;

通常将PGⅠ≤70 μg /L 且PGR≤3.0 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界值,国内高发地区胃癌筛查采用血清PGⅠ≤70μg /L 且PGR≤7.0。

研究表明,血清PGⅠ水平、PGⅠ/PGⅡ低下是胃体萎缩的生物学标志,且血清PG I水平随黏膜萎缩严重性增加而逐渐降低,PGⅠ/PGⅡ尤为显著。

因此为了进一步减少早期胃癌的漏诊率,临床上可根据行“ABC法加内镜检查”进行早期胃癌诊断,如胃功能三项有明显异常,可进一步行内镜精细检查,包括窄带成像技术(NBI)、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智能电子染色内镜(I-SCAN)。

检验科:原国强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