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唑嘌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药师》 沈如飞[1,2];曾繁典[3];师少军[1];
摘要:
硫唑嘌呤(AZA)及其代谢产物6-巯基嘌呤(6-MP),作为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胆汁硬化症、炎症性肠炎)及移植后免疫抑制.其有效活性成分为代谢产生的6-硫基鸟嘌呤三磷酸(6-TGTP),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① 通过抑制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从而达到抑制DNARNA合成,下调B细胞、T细胞功能;② 6-TGTP替代体内的GTP与Rac1(Rac GTP酶)结合,抑制Vav的鸟嘌呤转换活性,阻断Rac 1活性,抑制Rac1下游靶基因(如MEK、 NF-κB, and bcl-xL)表达,激活线粒体途径凋亡,从而引起激活的T细胞的凋亡,减轻炎症反应[1,2].临床上广泛用于器官移植后抗急性排斥反应、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但服用AZA患者中大约有20%~30%出现不良反应,常见的有造血系统损害、肝脏损害、感染、胰腺炎、胃肠道反应、肿瘤等.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参与AZA体内代谢过程的各种酶的变异性有重要关系,因此对各种酶的基因多态性研究,有利于临床实施个体化给药,减少不良反应.
硫唑嘌呤 , 药理作用 , 临床应用 , 药品不良反应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