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急性期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张佳楠[1];张丽侠[1];李冲[1];王志芳[1];张淑君[1];史双伟[1];刘真真[1];郑丽丽[1]
摘要: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静脉注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出现急性期不良反应( APR)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2年8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内分泌科、骨科应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07例,均应用唑来膦酸5mg静脉注射。分为发生APR组[APR(+)]及未发生APR组[APR(-)],比较两组之间年龄、BMI、是否曾服用钙片、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双膦酸盐等因素与APR的相关性。结果(1)107例患者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2%;其中发热78例(72.9%);肌肉痛51例(47.7%);发热和胃肠道反应2例(1.9%);(2) APR(+)组BMI水平、曾使用双膦酸盐比例低于APR(-)组(P<0.05),合并骨质疏松性骨折比例高于APR(-)组(P<0.05);(3)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和使用双膦酸盐为APR的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唑来膦酸(5mg)静脉注射后急性期不良反应较常见,多为一过性。高BMI及曾使用双膦酸盐可减少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急性期不良反应 , 唑来膦酸 , 影响因素 , 绝经后骨质疏松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